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伯苓是新式教育的推进者,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教育实践形成了“公能”教育思想。“公能”教育思想包括两部分,“允公”偏重公德教育,着重于民族自觉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允能”偏重能力教育,着重于个人全面能力和现代能力的培养。“允公”与“允能”融合而成的“公能”思想,与中国现代公民的内在素质和人格内涵相契合。本文立足于张伯苓研究的现状,从“公能”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实践途径、相关评价和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致力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突破如今学术界对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的薄弱点,使得相关“公能”教育思想的研究更趋系统化、全面化和客观化。“公能”教育思想是张伯苓经过41年的实践,历经坎坷,将西方先进教育经验与中国本土教育情况结合在一起的成果。“公能”教育思想的形成源于国内近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国外教育发展成就冲击的结果;张伯苓所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外先进经验的感染、国内同仁实践的启示以及天津本地同行的影响,形成了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促进了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公能”教育思想的实现需通过多种途径才能实现:设置实用的科系和研究机构;努力建设并完善一支学行并重的教师队伍;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建成德治、法治并重的管理制度以及水平领先的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注重从德、智、才、技、体多方面综合培养全能人才。张伯苓的“公能”教育思想,是在中国人民抵抗外侮自强自立的过程中,是在现代中国剧烈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历史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仍然有着启示作用,可以说有功于历史,有益于当代。在当今高校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研究“公能”教育思想对现代普通高等学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及观念有着指导意义,对于鼓励普通高校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打造服务于社会的中坚型人才,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