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观察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和血管组织中Jagged1、Notch1的表达水平,分析血管内皮损伤与Jagged1、Notch1的表达变化及血管内膜增生之间的关系;(2)给予主动脉内皮损伤后的大鼠缬沙坦(20mg/Kg/d)灌胃,观察治疗后新内膜的增生程度变化和Jagged1、Notch1的表达变化,分析缬沙坦干预与Jagged1、Notch1表达变化及血管内膜增生之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建立动物模型了解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血管狭窄发生发展的过程。(4)通过用缬沙坦干预内皮损伤的大鼠模型,探讨ARB类药物缬沙坦在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64只体重、年龄相近的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将其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假治疗组及治疗组。利用自制的球囊导管损伤大鼠主动脉内皮建立内皮损伤的大鼠模型,模拟冠心病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冠脉内皮损伤的过程,给予大鼠模型缬沙坦灌胃模拟术后应用此类药物的治疗过程。分别在术后14及28天取其主动脉血管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新生内膜的增生变化,并测量内膜、中膜厚度;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主动脉血管组织中Jagged1、Notch1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大鼠主动脉血管组织中Jagged1、Notch1的m RNA表达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数据,探讨各组内膜的增生程度和血管组织中Jagged1、Notch1的表达变化的关系及缬沙坦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1)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术后14及28天,手术组内皮细胞新生形成内皮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迁移至内皮下、细胞外基质沉积共同形成新生内膜,新生内膜较假手术组内膜明显增厚,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1);手术组中膜较假手术组增厚,结果有差异性(P<0.05);假治疗组与手术组内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内膜增生较假治疗、手术组明显减轻,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1)。(2)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术后14及28天,手术组血管组织Jagged1的m 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组Jagged1的m 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假治疗组明显降低,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1);假治疗组与手术组Jagged1的m 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3)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术后14及28天,手术组血管组织Notch1的m 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组Notch1的m 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假治疗组明显升高,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1);假治疗组与手术组Notch1的m 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移行、增殖导致新生内膜增生;(2)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组织中Jagged1表达明显升高,Notch1表达明显降低;(3)应用缬沙坦干预后,血管组织中的Jagged1表达明显降低,Notch1表达明显升高;(4)血管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殖可能与Jagged1表达上调及Notch1表达下调有关;(5)缬沙坦抑制新生内膜的增殖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平滑肌细胞细移行、增殖及下调Jagged1、上调Notch1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