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园林乃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属于典型文化景观。它在不同时空展现了华夏文明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园林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其重大影响,就不能不探究贯穿其中的思想渊源——传统农业文化。本文以传统园林含蕴的农业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传统园林艺术中体现的农业哲学,农家田园生活情趣,农业土地思想和传统农业科技,系统揭示了传统园林含蕴的深厚农业文化底蕴。研究结果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构建新型生态文明等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首先,本文对传统园林构建思想的形成状况和表现形态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探究了传统园林构建思想体现的农业哲学,包括多种自然崇拜、形而上农业思维模式、农学理论思想;分析了园林要素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园林意境的深化及园林设计法则的产生;揭示出园林构建设计思想随农业哲学内容不同呈现的三大特点,认为自然崇拜促使园林要素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农业思维深化了园林意境,农学理论思想开拓了园林设计空间。其次,阐述了传统园林审美艺术蕴涵的农家田园生活情趣,包括耕读文化,朴素民居意识和田园艺术美感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园林反映的“农业景观”、园林环境优雅可居、园林风格寓意丰富的缘由,探究出成就传统园林审美艺术魅力的三大源泉,主要是耕读文化促使传统园林出现“农业景观”,朴素民居意识营造了园林优美的生态环境,田园艺术美感又使园林呈现诗情画意,艺术得以升华。由于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传统园林构建的重要基础,因而本文还着重分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对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重大影响,发现园林类型随土地所有权变化所呈现的一般规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即是归皇家拥有,皇家园林则选址自由,规模宏大,设计手法表现出“体象天地,包蕴山海”的气势;土地地主所有,私家园林则异军突起,园林规模变小,设计手法由“体象天地,包蕴山海”转变为“须弥芥子,以小见大”。东汉以后,由于皇帝赐予和大地主无偿捐赠,佛道僧侣们获得大量土地和钱财,寺观园林缘此不断繁荣,除了保存一点佛国仙界的装饰外,更多地吸收了农业文化养料。再次,传统农业科技为园林养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本文探究了其在园林植被养护、动物管理和园林理水中的体现,总结出传统园林养护的关键在于传统农业科技的应用:园林植物养护方法源自农艺技术;家禽养育技术应用于园林动物管理;农田水利技术在园林理水中也多有反映。最后,对传统园林含蕴的农业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审视,认为传统园林中农业文化产生条件主要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与消费,顺应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的实际,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文人、士大夫“返朴归真”的心理需求等。传统园林中农业文化存在的路径与机理,主要是农业功能向园林审美鉴赏转化,新技术和耕作方法的试验和推广,籍田之礼的实施。园林农业文化的主要内涵与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特色的彰显;农家田园风光的艺术升华;具有超时空魅力和永续发展的潜力。农业文化对传统园林影响存在两面性,既有扩大了园林和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便于创造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效果,亦有服务对象较窄,文化经济功能不足,限制其他思想艺术拓展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今天,农业文化仍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等文化消费已成为时尚,正启示着当代部分园林开始向休闲、观光农业型园林方向转变。因此,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农业文化在当代园林修缮与重建中的传承价值及开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