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对6月龄婴儿发育行为影响的出生队列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thu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6月龄婴儿发育行为迟缓的检出率,进一步探讨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与6月龄婴儿发育行为迟缓的关联强度。方法基于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研究,自2013年5月到2014年9月,选取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首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意愿在该医院进行定期产检和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队列。收集孕妇的基本信息、孕产史和吸烟史;新生儿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分娩时胎龄、出生时身长、头围和胸围;6月龄婴儿身长、体重、头围、3月龄和6月龄喂养情况等基本信息。计算母亲孕前BMI,并按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分组。将分娩前体重与孕前体重之差按四分位数间距分组,并将孕期增重<P25作为增重不足组,孕期增重>P75作为过度增重组,孕期增重在P25~P50、P50~P75的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量表(中国版)(ASQ-C)评定6月龄儿童的发育行为,各能区得分按四分位数间距分组,将得分≤P25作为发育迟缓组,其余三组作为发育正常组。本研究共纳入孕妇3 474人,162例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6例0~6月龄婴儿死亡,355例6月龄婴儿未完成ASQ-C,排除39例双胎,另41名孕妇无孕期增重数据,故最终2 871对母婴纳入分析。各变量的组间比较,分类变量和连续性变量的组间比较分别使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ANOVA),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过度增重与6月龄婴儿发育行为之间的关联。结果孕前低体重、孕前正常体重和孕前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8.4%(n=529),69.4%(n=1 993)和12.2%(n=349);孕期增重不足、孕期正常增重和孕期过度增重的检出率分别为24.1%(n=691),50.5%(n=1 449)和25.5%(n=731);ASQ-C五个能区中各能区发育迟缓的检出率分别为CM能区30.8%(n=883),GM能区27.5%(n=790),FM能区27.5%(n=789),CG能区32.4%(n=929)和PS能区28.6%(n=822)。与孕前BMI正常组母亲相比,孕前超重/肥胖组母亲6月龄子代解决问题能区(CG)(31.6 vs.37.8)和个人-社会能区(PS)(27.4 vs.33.8)发育迟缓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显著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1和6.02,P值分别为0.021和0.014。与母亲孕期正常增重组相比,孕期过度增重组子代6月龄时GM能区发育迟缓的检出率(23.3VS 27.9)较低,χ2值为5.36,P值为0.021。控制了母亲年龄、孕次、IQ水平、分娩方式、胎龄、妊娠期糖尿病和6月龄喂养方式后,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增加6月龄婴儿CG能区和PS能区发育迟缓的风险,RR值(95%CI)分别为CG能区:1.29(1.01~1.64);PS能区1.35(1.06~1.74),再将GWG纳入回归模型后,仅发现孕前超重/肥胖是6月龄婴儿PS能区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RR值(95%CI)为1.33(1.03~1.71)。母亲孕期过度增重能够降低6月龄婴儿GM能区发育迟缓的风险,RR值(95%CI)为0.78(0.63~0.96)。结论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与6月龄婴儿CG能区和PS能区发育迟缓关联,而孕期过度增重不增加6月龄婴儿发育行为异常的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1)探讨妊娠期慢性应激是否通过子代海马神经元内质网应激,激活PERK,促使e IF2α磷酸化,引起BACE1 m RNA翻译增加,最终导致BACE1蛋白含量增加,从而促进Aβ的生成。(2)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