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颅脑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颅脑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颅脑术后颅内感染葡萄球菌药敏特点,探讨颅内感染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变化、敏感抗生素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1999年9月至2007年9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急症和择期颅脑手术后确诊为颅内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及手术、体温变化、合并感染细菌种类、脑脊液化验检查、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抗生素的应用、治疗方法及预后。对各组资料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共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72岁,平均39.5岁。检出表皮葡萄球菌27例,溶血葡萄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腐生葡萄球菌1例。9例合并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其中7例为革兰阴性菌。表皮葡萄球菌性脑膜炎1例合并白假丝酵母菌、铅黄肠球菌(D群)、溶血葡萄球菌感染,1例合并阴性杆菌、肠球菌感染,6例分别合并绿脓杆菌、产碱假单胞菌、洛菲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溶血性葡萄球菌(2例)等感染。溶血葡萄球菌性脑膜炎1例合并肺炎克雷白杆菌,3例合并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本组共检出22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8株,溶血葡萄球菌3株,金黄葡萄球菌1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总体检出率为66.7%。4661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感染11例,787例脑外伤患者手术后感染5例,578例颅内置管性手术(包括脑脊液分流和脑室体外引流,其中两例为脑肿瘤患者)患者术后感染11例,865例颅内其他手术患者术后感染5例;其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24%、0.64%、1.90%、0.69%。颅内置管性手术组颅内葡萄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肿瘤组及其他手术组(P<0.05)。30例颅内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最高体温40.1℃以上者2例,39.1~40℃者23例,38.1℃~39℃者4例,38℃以下者1例,平均体温39.4±0.6℃。术后第1d体温即超过38℃者22例,6d以内达最高者7例,7~9d者10例,10~19d者7例,20~29d者3例,30~39d者1例,60d以上者2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体温最高至手术时间平均15.7±15.9d,溶血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体温最高至手术时间平均21.0±8.0d,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46>0.05)。脑脊液培养葡萄球菌阳性时间为术后3d至190d,平均28.6±42.3d。≦9d者10例,10~19d者8例,20~29d者5例,30~39d者3例,40~100d者2例,>100d者2例。表皮葡萄球菌培养阳性时间平均28.5±39.3d,溶血葡萄球菌培养阳性时间平均34.5±16.9d,两者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936>0.05)。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改变明显。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多高于1000×10~6/L;葡萄糖含量平均713 mg/L;蛋白定量平均2 384mg/L。白细胞计数最高在术后6d内者2例,6~9d者16例,10~19d者9例,20d以上者3例。所有病例均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应用万古霉素1.0g每天两到三次静脉滴注。体温降至正常3d后减至半量,体温降至正常5~7d且脑脊液细菌培养连续3次阴性后停药,用药时间5d~37d,平均17.0±8.1d,均无耐万古霉素菌株出现。本组30例均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效果理想,引流5~21d,平均9d。除2例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外其余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死亡率6.7%(2/30)。结论1.颅内葡萄球菌性脑膜炎发生率呈升高趋势,易发生于术后6~16d,以表葡菌感染为主,且易合并革兰阴性细菌感染。2.颅内葡萄球菌性脑膜炎尤其是表葡菌性脑膜炎好发于颅内置管性手术。3.颅内葡萄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生化改变明显但与颅内其他细菌感染比较无特异性。4.颅内感染葡萄球菌耐药性逐渐增强,但本组对万古霉素均敏感。5.腰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是颅内葡萄球菌性脑膜炎治疗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