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动态增强在垂体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j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在垂体瘤的检出率、诊断可靠性以及肿瘤的生物学表现与手术效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MR动态增强检查,其中10例临床有内分泌症状而MR平扫和常规增强没有发现微腺瘤者和46例平扫发现大腺瘤者。所有检查均在GESigna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选取垂体或肿瘤的最大冠状面的EPI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高压注射器的流速为2.0ml/s,自注射对比剂后第5秒开始连续扫描4min12s共获得40幅动态图像。 结果:发现垂体微腺瘤8例,均在动态增强末期和延迟扫描时形成良好的对比;2例垂体始终均匀强化,垂体高度大于1.0cm,临床最终诊断为垂体增生。动态增强能明确大腺瘤位置、形态、生长方式以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时间-强度曲线分为3种:快速上升型,平缓型和中间型;不同曲线类型的肿瘤其生长方式和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不尽相同,手术入路和效果也有较大差异。6例微腺瘤术后未见异常强化,提示肿瘤摘除完全,7例大腺瘤术后的残存肿瘤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强化,2例术后囊腔或膨胀的垂体表现为环行强化。 结论:动态增强可检出常规增强不能发现的垂体微腺瘤,提高敏感性,增加诊断的可靠性。时间-强度曲线可反映大腺瘤的血供情况,大致推测肿瘤的组织构成,可作为制定个体化手术入路的客观依据。动态MR增强能尽早发现垂体瘤术后残留、出血等并发症,鉴别肉芽组织和肿瘤复发,是垂体瘤术后的首选检查方法。
其他文献
文秘是党政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必设的工作人员,因为机关单位的特殊性,对文秘人员的多方面素养就具有更高的要求。公文写作成为了文秘人员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本文在分
目的:研究MAPK通路信号在人早孕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GF-1对体外培养的人早孕滋养细胞的调节作用以及MAPK通路对这些作用的影响,阐明胚胎植入过程中滋养细胞发挥生理功能的部
本研究一方面从降低药物剂量,改变药物剂型,提高药物利用率着手,对药物的剂型、剂量进行改进;将米非司酮剂量减少到临床常规用药剂量总量(150mg)的一半、并改用胶囊剂型,采用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