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在垂体瘤的检出率、诊断可靠性以及肿瘤的生物学表现与手术效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MR动态增强检查,其中10例临床有内分泌症状而MR平扫和常规增强没有发现微腺瘤者和46例平扫发现大腺瘤者。所有检查均在GESigna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选取垂体或肿瘤的最大冠状面的EPI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高压注射器的流速为2.0ml/s,自注射对比剂后第5秒开始连续扫描4min12s共获得40幅动态图像。
结果:发现垂体微腺瘤8例,均在动态增强末期和延迟扫描时形成良好的对比;2例垂体始终均匀强化,垂体高度大于1.0cm,临床最终诊断为垂体增生。动态增强能明确大腺瘤位置、形态、生长方式以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时间-强度曲线分为3种:快速上升型,平缓型和中间型;不同曲线类型的肿瘤其生长方式和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不尽相同,手术入路和效果也有较大差异。6例微腺瘤术后未见异常强化,提示肿瘤摘除完全,7例大腺瘤术后的残存肿瘤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强化,2例术后囊腔或膨胀的垂体表现为环行强化。
结论:动态增强可检出常规增强不能发现的垂体微腺瘤,提高敏感性,增加诊断的可靠性。时间-强度曲线可反映大腺瘤的血供情况,大致推测肿瘤的组织构成,可作为制定个体化手术入路的客观依据。动态MR增强能尽早发现垂体瘤术后残留、出血等并发症,鉴别肉芽组织和肿瘤复发,是垂体瘤术后的首选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