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竹笛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承载着我国几千年来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据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笛类乐器——贾湖骨笛,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能吹奏出传统的五声或七声音阶。然而,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竹笛始终存在于民间的婚丧仪式、戏曲伴奏、或宗教场所的科仪法会、祭祀等场合,以伴奏的形式出现。而以本身为表现主体的独奏形式,则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笛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承载着我国几千年来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据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笛类乐器——贾湖骨笛,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能吹奏出传统的五声或七声音阶。然而,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竹笛始终存在于民间的婚丧仪式、戏曲伴奏、或宗教场所的科仪法会、祭祀等场合,以伴奏的形式出现。而以本身为表现主体的独奏形式,则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冯子存先生演奏了《喜相逢》、《放风筝》两首由山西二人台音乐改编的笛子曲,这被普遍认为是竹笛以独奏的形式首次在现代意义的舞台上呈现。自此,竹笛艺术蓬勃发展,开始出现了许多以竹笛演奏为职业的艺术家,如陆春龄、赵松庭、冯子存、刘管乐、孔建华等,并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演奏流派。作为竹笛演奏者,在本人长年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不同的风格或流派的作品中,竹笛的指法运用存在着差异,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故本文将归纳整理不同地域风格性笛曲中指法运用的特点,并探究其规律。
其他文献
本论文立足于18世纪长笛的演奏特征做基本的探究,并以理论研究与具体作品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本论文拟以18世纪欧洲长笛的演奏技巧及风格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该时期有关长笛的发展脉络及结构变化、呼吸方式、指法、舌头的运用与装饰音的类型及特征等方面做出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论文的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详细介绍18世纪长笛的结构及基本技巧,分为18世纪长笛的发展脉络及结构变化、指法及手指的运用和呼吸方式及舌的
自音乐进入现代社会生活后,通过工业生产技术、声音媒介等传播手段使其拥有可复制的商品化价值,构筑了大众流传的基础。逐渐地,音乐走下用传统乐理技法搭建的正统堡垒,以不流俗且平白的歌词曲调,利用民众日常所需的情感追求与社会潜移默化的时代观点被广大群体接纳,进而确认了流行音乐的定义。中国台湾流行音乐作为华语音乐圈颇具规模与影响力的一支,不仅有其娱乐价值更有其文化沉淀所在。本文以中国内地研究者视角,爬梳台湾
电子管风琴曲《梁祝》、《茉莉花》是2016年和2017年度全国雅马哈电子管风琴比赛规定课题曲。电子管风琴曲《梁祝》根据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成,电子管风琴曲《茉莉花》仅采用民歌《茉莉花》作为主要旋律,其它的所有声部及织体都基本上由改编者根据主题旋律创编、发展而成。本文以电子管风琴曲《梁祝》、《茉莉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乐曲的声部梳理、音色创编与搭配、民族音乐风格、打击乐和演奏技巧
兴山县位于鄂西大巴山余脉,长江西陵峡北侧,属于荆楚与巴楚交界之地。兴山民歌历史悠久,以其“兴山特性三度音程”而著称,据考证为荆楚古音。本文的研究对象陈家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倾情演唱兴山民歌,为兴山民歌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的主要研究包括:第一,对陈家珍的艺术生涯进行学术分期,从学艺期、停滞期、蓬勃期、非遗传承期四个阶段来陈述陈家珍的从艺经历;第二,通过
现在的民族声乐曲目中,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较为流行的一种倾向,因为古诗词歌曲的旋律不仅好听,并且还讲究对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的精准把握。周家声版本的《鹧鸪天·犹恐相逢是梦中》大致创作于1985年。这首歌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旋律的创作中分别融合了南北两地的曲艺元素,即苏州弹词和京韵大鼓的艺术特征。这样的做法使歌曲的旋律线条具有中国独特的传统音乐色彩,加之演唱者在演绎过程中咬字的处理也凸显出了曲艺唱腔的
优秀的艺术歌曲通常以高境界的文学诗词为基础,谱与贴合诗意的音画曲调,来达到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从演唱者的角度而言,揣摩诗歌中的丰富的画面感,分析作曲家的乐句中每一个与诗歌相契合的表达方式,找到清晰准确的演绎,是使艺术歌曲的演唱能提升一个水平的正确起点与方向。爱德华·班杰明·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曲家。他是继亨利·普塞尔(He
重唱这一声乐体裁于古希腊时期诞生,经过长达几世纪的演变后,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将重唱这一形式运用到歌剧创作。在他的歌剧作品中,他大量的运用重唱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歌剧作品的戏剧性发展。《蒂托的仁慈》是莫扎特于生命的最后一年1791年创作的正歌剧,本文以《蒂托的仁慈》重唱唱段为分析对象,讨论重唱对本剧的影响以及在演唱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以外,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
德彪西于1917年创作了他独一无二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也是小提琴奏鸣曲中最具印象主义音乐标志性的少数作品之一,德彪西晚期创作风格得以充分体现。笔者通过对该作品研读分析,期望为今后演奏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本文在对作品音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演奏技巧分析探讨,包括揉弦、滑音、速度、力度及小提琴与钢琴声部合作五个方面,力图用相宜的演奏技巧刻画《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
灯戏是鄂西北恩施自治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恩施、宣恩、利川等县市,称“恩施灯戏”,恩施灯戏源于四川,经川东一带流入恩施并落地生根,其主奏乐器大筒在恩施灯戏漫长的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其主胡地位逐渐被二胡替代,主胡的改变与灯戏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本文在对恩施灯戏集中地白杨坪洞下槽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恩施灯戏的伴奏艺术进行研究,并以恩施白杨坪洞下槽灯戏团传承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恩施灯戏伴奏艺术的了解,着
近年来中国钢琴教育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量幼儿钢琴启蒙教程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为儿童创作的钢琴作品也传播到国内,琴童的钢琴教材日益丰富。于是,在各类音乐展演活动和业余钢琴比赛中涌现了许多新鲜的作品。日本作曲家汤山昭为儿童创作的钢琴曲集《糖果世界》,自出版以来在日本十分受欢迎,近年来也被国内的钢琴教育者关注到并应用在教学中。这部作品使用“糖果”作为标题,通过标题启发不同感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