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火地塘林区蝎蛉科昆虫物种丰富度与生态位分化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482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蝎蛉科Panorpidae(长翅目Mecoptera)是一类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生态指示性昆虫,是地质历史上的孑遗昆虫类群,拥有漫长的进化历史,适合探究物种与环境互作历史,然而其海拔丰富度梯度分布格局迄今尚无人研究。我们在秦岭山脉南坡火地塘林场区域内沿海拔梯度对蝎蛉科昆虫进行了为期两年(2019-2020)的种群生态监测。其中单角蝎蛉属Cerapanorpa共6种,任氏单角蝎蛉C.reni(Chou,1981),短角单角蝎蛉C.brevicornis(Hua&Li,2007),南五台单角蝎蛉C.nanwutaina(Chou,1981),秦岭单角蝎蛉C.qinlingensis Gao,Li&Hua,2020,弯曲单角蝎蛉C.sinuata Gao,Ma&Hua,2016,和拟华山单角蝎蛉C.dubia(Chou&Wang,1981);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共1种,大双角蝎蛉D.magna(Chou,1981);新蝎蛉属Neopanorpa共1种,河南新蝎蛉N.longiprocessa Hua&Chou,1997;蝎蛉属Panorpa共4种,郑氏蝎蛉P.chengi Chou,1981,六刺蝎蛉P.sexspinosa Cheng,1949,弯曲蝎蛉P.curva Carpenter,1938,双带蝎蛉P.bifasciata Chou&Wang,1981;华蝎蛉属Sinopanorpa共1种,染翅华蝎蛉S.tincta(Navás,1931);叉蝎蛉属Furcatopanorpa共1种,长瓣叉蝎蛉F.longihypovalva(Hua&Cai,2009),共记录2642头样本的海拔高度和发生期信息,涉及6属14种。统计了蝎蛉科沿海拔梯度的物种丰富度与发生期数据,拟合了物种丰富度曲线,展示了蝎蛉发生期的群落动态;利用聚类分析探究了蝎蛉时空生态位分化情况,探讨了丰富度格局的成因;并对单角蝎蛉属3个形态相近的近缘种的翅长进行了测量分析,以检测蝎蛉的适应性进化。结果显示,蝎蛉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增加而呈现出单峰格局,丰富度高峰出现在中海拔区域;整个蝎蛉群落的成虫发生期的海拔位置随采集日期的推进而呈线性关系,即在调查期内,蝎蛉群落随着采集日期的推进呈现出整体向高海拔区段逐步移动的趋势。生态位分化在海拔丰富度梯度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种类的蝎蛉成虫发生期产生了异时分化,导致中海拔区段蝎蛉种类的时间生态位分化。单角蝎蛉属近缘种在时空生态位上产生明显分化。其中形态更为相似的3种单角蝎蛉种群分化更为明显,并且存在沿海拔梯度的翅缩短现象。研究发现,中海拔林区为蝎蛉科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段,应当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其中,任氏单角蝎蛉和长瓣叉蝎蛉等相对古老的种类种群规模较小且海拔分布范围较窄,在面对种间竞争或应对环境快速变化时处于劣势,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总体而言,蝎蛉科昆虫在秦岭南坡呈现单峰海拔丰富度格局;异时分化在中海拔区段内更为明显;种间生态位存在一定程度分化,且近缘种生态位分化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对钻井废物无害化处理的重视,了解泥浆池固化填埋处理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受固化填埋法影响的土壤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将为评估固化填埋法在沙漠中的可行性以及泥浆池覆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和稳定性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毛乌素沙漠13个气井泥浆池覆盖区沙蒿根际和非根际
识别现状自然条件和人类干扰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强弱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研究以我国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的5个典型小流域(泥河沟、泉家沟、王东沟、枣子沟与纸坊沟)作为研究区,在经过“六五”至“九五”近20年的综合治理后,对其生态敏感性状况与水土保持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与研究。本研究在研究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的全球性问题,仅2001-2012年全球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侵蚀总量增加2.5%。中国的土壤侵蚀问题也由来已久,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上世纪以来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问题十分严峻,因此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退耕还林工程专门应对土壤侵蚀问题。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显著生态成效,其中区域土壤侵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而土壤侵蚀作为衡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
目前,我国诸多的矿山和矿业城市都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给城市生态、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矿山资源如何再次得到开发利用,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社会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废弃矿山的景观设计策略及持续发展策略,以一种新的理念和表现形式赋予废弃矿山第二次生命。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课题概况、矿山景观设计案例以及景观生态学等
农业文化遗产汇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加之缺乏对其系统性保护,导致部分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甚至被世人遗忘。“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作为中国农业部2016年发布的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之一,具有重要遗产价值,保护石泉桑蚕农业文化遗产便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故本探究选择石泉桑蚕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作为设计实践研究
随着《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出台,河长制从地方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由于河湖资源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政府与市场难以妥善处理好河湖治理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公众参与是对政府与市场失灵的有效弥补。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公众对河长制中的参与政策理解不到位,政府应急与社会旁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吸引公众参与是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的关键。公众是否参与环境治理,其实是一个心理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河长制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演化为全球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河流污染日益严峻,河流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为修复河流生态,改善河流环境,河长制应运而生,并在全国全面推行。河流治理工程复杂,牵涉多种行为主体,需要公众积极参与。公众参与是解决我国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方略,也是河长制长效运行的应有之义。作为一项地方政府创新实施的环境制度,河长制在我国农村地区河流治理实践中的效果究竟如何?本文引入制度能力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林业建设史上覆盖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项目和生态补偿项目,其首要目的是进行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但因同时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等也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截至2019年,国家共计投入退耕还林财政资金5174亿元,退耕农户每年从政府得到大量的“票子”支持。随着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明确政府是否已经实现了预期“要被子”的生态目标以及退耕还林对生态建设的贡献程度,既有助
针对我国目前苹果外观品质检测指标单一,和苹果贮藏环境监测指标单一的问题,为实现多指标苹果外观品质分级和贮藏环境监测的功能。本文分析了苹果外观品质检测的4个关键指标,和影响苹果贮藏保鲜期的8个关键贮藏指标,研究一种可以检测鲜食苹果外观品质及贮藏指标的测量仪。采用基于微处理器的传感器组和图像采集模块组成的下位机,与PC端上位机协同工作,搭建软硬件结合的鲜食苹果外观品质及贮藏指标检测系统。展开对鲜食苹果
为筛选苹果冰酒适酿品种,本研究以12个晚熟苹果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原料延迟采收及酿造冰酒,分析苹果延迟采收、冷冻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及对酿造的苹果冰酒品质的影响,建立原料理化指标与苹果酒品质指标的相关性。本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12月份洛川地区气温多次持续低于-8℃,具备苹果冰酒酿酒原料生产的气候条件。(2)延迟采收可以改变苹果的理化性质,所有品种迟采期间理化指标变化趋势一致,糖度、p H值、总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