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把握明代文人心态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原因,探究明代文人心态发展与同时期杂剧主题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三节、第二章分为两节,第三章为一节,加上绪论和结语一共五大部分。绪论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汇总与整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和系统整理,对现阶段的明代杂剧、明代文人心态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为整个论文打下坚实基础。关于明代文人心态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尤其是对中晚明文人心态的研究,而现阶段学界对明杂剧的研究则更为详尽,对明杂剧主题、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可谓是非常透彻,但是从明代文人心态角度来研究明杂剧的专著和论文较少,且没有单独成书成论文,大多散见于其他论文和专著中。第一章论述明初文人心态和杂剧主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明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对戏曲题材的严格控制,以及为了控制思想大一统而实行的科举制度和程朱理学的主宰等社会背景的研究,分析明初杂剧中出现的对度脱慕道的追求、对祝寿贺节的描绘和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以及这些杂剧背后呈现出的文人避祸心态和匡世济时心态。第二章论述明中期文人心态和杂剧主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明中期朝政混乱,帝王荒淫,科举黑暗,文人仕途坎坷等社会背景研究,分析文人呈现出的愤激心态,以及与此同时杂剧中出现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又因为心学思潮的兴起,使得文人开始关注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然欲望,更加注重情的表达和个性的高扬,产生了一种尊情心态,便出现了很多赞美“情”的杂剧。第三章论述明末文人心态和杂剧主题之间的关系。明末统治者长期怠政,明王朝危机四伏,内忧外患,天灾不断,文人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仕途受阻,社会地位也逐渐降低,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心态由愤激转为自悼,并在杂剧中集中对人生失意进行了渲染。又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的提升,市民阶层活跃壮大,使得晚明社会享乐主义、奢侈之风蔓延,文人生活也日趋俗化,逐渐产生一种趋俗心态,从而在杂剧中对世风堕落有所摹写。结语是对本文系统的总结以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