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清末民初的服饰变革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种现象,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服饰演变的历程,重点分析服饰演变要素与现代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服饰发展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已有研究基础之上,还借鉴了民俗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外交史等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本文研究的主要时间范围从清末“新政”到民国建立初年,并兼顾这一时期前后影响服饰发展的主要理论建设和实践过程。首先介绍服饰在古今中外所具有的不同内涵,并突出了服饰的使用功能和阶级性。在简单介绍清朝前期服饰和服饰政策的同时,集中探讨了近代以来,西方服饰对中国传统服饰形成的冲击,由此引发了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关于服饰改革的争论。清末“新政”十年来,新式警察服饰、陆军军服、海军军服逐渐西化,但外交服饰仍然循用旧制。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服饰,并由此批评国内的服饰制度,最终推动了国内学生装的改革。预备立宪前后,清廷对服饰改革的态度摇摆不一,其间多次反复。通过对以上事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便是在清廷行将灭亡的时刻,服饰改革也没有再取得任何实质的突破。辛亥革命后民国肇始,制定服制条例,才使服饰发展挣脱制度的桎梏。其次介绍了服饰与现代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生活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在服饰改革中起着先锋作用,而且还利用大量的进步报刊进行易服的宣传活动,借此宣扬“排满”等革命口号,占领舆论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国内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对于易服问题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由于易服本身触及了清廷传统的政治底线,所以不论是易服本身还是政治运动,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要想彻底实现服饰的现代化,排除服饰改革的阻碍,必须推翻清廷腐朽的统治。而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面,洋装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特别是衣帽、制衣、制呢等行业的发展,同时期的“抵制美货”、“抵制日货”等运动为民族资产阶级取得了许多经济利益,并借此逐渐取得一些政治权力,在中国政坛上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服饰的变革更是带来了社会等级的变化。逾制现象的大量出现,使传统的服饰等级制度开始瓦解。新式女装的出现,促进了妇女身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女学生群体的出现标志着近代社会女性解放的开端。服饰变革与地域、阶层、经济地位等方面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沿海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最早且最广,而内陆乡村由于地理条件闭塞,服饰演变十分缓慢。在服饰变革的影响下,社会思潮也发生了变化。服饰抑奢的思潮,倡导人们量力而行,民国政府部门多次使用行政命令进行整治却收效甚微。与此同时,沿海等发达地区的人们醉心于追求西方服饰,不仅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还造成洋货倾销,沉重打击了民族制衣业。因此,有识之士希望维护利权,以保护民族工业。最后得出结论,说明服饰变革的过程就是中国现代化程度不断深入的过程。女装改革是解放妇女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服饰改革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服饰变革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服饰变革告诉我们要在汲取古今中外的服饰的优点,创造出既具时尚感也具民族特色的现代服饰,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保护、吸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