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分析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breast cancer,BC)与乳腺良性病变(benign breast disease,BBD)患者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进行分析,建立最优的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模型,并筛选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胆汁酸标志物。方法1.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间,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收集29名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47名乳腺癌患者,并收集其临床信息,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初潮时间以及合并症信息等。2.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scopy,UPLC-Triple TOF-MS/MS)方法,结合靶标与非靶标策略,检测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24种已知胆汁酸和15种可能胆汁酸含量,并比较无合并症BBD患者与BC患者血清胆汁酸含量差异。3.基于无合并症患者胆汁酸数据,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建立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成分胆汁酸。4.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模型、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以及临床生化标志物在合并症患者中鉴别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无合并症患者中,BBD组与BC组之间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初潮年龄以及肝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BBD组中有16名合并症患者(占比55.2%),BC组中则包含27个合并症患者(占比57.4%)。2.无合并症BC患者血清中三种胆汁酸的含量与无合并症BBD患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其中,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其它两种可能的胆汁酸,一种二羟基牛磺结合型胆汁酸(dihydroxy tauro-conjugated bile acid,Tdi-1)和一种硫酸化的甘氨结合型胆汁酸(sulfated dihydroxy glyco-conjugated bile acid,Gdi-S-1)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另一方面,由于游离胆汁酸水平的升高和结合型胆汁酸水平的降低,BC组已知和可能胆汁酸中的游离与结合胆汁酸比率分别增高1.92倍和1.30倍(P<0.05)。由于牛磺结合型胆汁酸含量的减少,BC组可能胆汁酸中的甘氨与牛磺结合型胆汁酸比率比BBD组高2.62倍(P<0.05)。3.无合并症患者中,BBD与BC两组患者的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具有一定差异。PLS-DA模型显示两组患者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能够明显区分。模型呈现高拟合度(R~2Y=0.791)和良好的预测能力(Q~2=0.683),且无过拟合现象。已建立模型内部验证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2.3%。结合ROC曲线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筛选出CDCA和Tdi-1作为联合诊断标志物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其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0.954(95%CI:0.880~1.000),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5.0%、92.3%。4.在合并症患者中,所建立的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模型的诊断准确性为66.7%~100.0%,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准确性为54.2%~66.7%,而临床生化标志物鉴别诊断准确性仅为33.1%~39.3%。结论BBD患者与BC患者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具有一定差异。血清胆汁酸代谢轮廓及胆汁酸联合标志物可用于BBD与BC的鉴别诊断,其诊断效能均优于临床生化标志物。
其他文献
外泌体miRNAs是重要的和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目前,外泌体miRNA的主要检测方法是定量逆转录PCR,但该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且难以实现床旁检测,故其实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发展一种灵敏、快速、简便的外泌体miRNAs检测新方法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MOF@Pt@MOF纳米酶结合级联引物交换反应(PER)的超灵敏电化学策略用于外泌体miRNA检测。P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由BCR/ABL融合基因引起的多能造血干细胞恶性肿瘤。BCR/ABL融合基因作为CML的重要分子标志物,检测其表达水平对监测疾病从慢性期到急性期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后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常规检测融合基因的方法主要有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流式细胞术等,但这些方法往往
目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其特征是形成费城染色体并产生BCR-ABL融合蛋白,具有显著增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伊马替尼(Imatinib,IM)作为临床上CML患者的一线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25%以上的CML患者对IM耐药导致治疗失败,并且对于急变期的CML患者来说,IM的治疗效果不佳。长期以来,DNA损伤被认为是癌症
研究背景:肺炎是一种常见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世界疾病死因排名中,肺炎排名第八,在感染性疾病中排名第一,进入ICU的肺炎患者死亡率高达2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患者在病毒感染后极易发生细菌性共感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共感染最为常见。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呼吸道病毒,可在人类中进行大规模传播并引发流行或大流行。大量研究表明
目的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性疾病,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与宿主免疫反应相互作用引起,最终可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破坏和牙齿脱落。实验动物模型在牙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线结扎是公认的最佳建模方式,由于能够快速诱导牙槽骨丢失,牙周炎症反应,可预测发病时间和部位而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由于小鼠口腔及牙体小,在牙间隙插入结扎丝线因操作空间有限而难以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
目前,慢性肾脏疾病(CKD)仍然被视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在CK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TECs)的损伤被认为是其核心事件,并且PTECs持续性的损伤会导致其修复过程的失控,导致PTECs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进一步加重PTECs的损伤和肾脏纤维化。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手术构建慢性肾损伤小鼠模型,对TTC36的功能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
目的:预测肝细胞黏附分子(hepat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HepaCAM)、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单位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之间的表达相关性及在肿瘤中的表达高低并在组织中验证,随后对两分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
第一部分 不同激活剂对PRP分泌的外泌体质量和数量的研究目的:选择最佳的PRP激活剂,以获得高质量的外泌体用于下一步的研究方法:(1)使用不同的激活剂(葡萄糖酸钙,凝血酶或两者共同)激活PRP后,收集PRG,进行HE染色观察纤维蛋白分布,上清通过梯度超速离心法获得外泌体。(2)通过TEM,Nanoflow和Western blot比较和分析不同组间外泌体的数量,质量,体积大小和生长因子含量方面的差
目的:苯并芘(benzo(a)pyrene,BaP)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BaP暴露会影响胚胎植入及孕早期卵巢黄体功能,但其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有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妊娠黄体功能的维持。线粒体自噬作为自噬形式之一,在清除受损线粒体,维持正常线粒体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线粒体又是体内类固醇激素合成的中心部位,其功能异常将影响卵巢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BaP暴露对孕早期卵
外泌体microRNA(exo-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短片段的核糖核酸分子,由于外泌体膜的保护在体液中具有高的稳定性。研究表明,exo-miRNA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可靠生物标志物。目前,传统的外泌体miRNA检测方法(Northern Blot、q RT-PCR、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存在诸多不足,如:操作繁琐、耗时、灵敏度低、假阳性高等。因此,亟需发展一种简单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