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工输出数量巨大的劳务输出省。河南省人社厅统计显示,河南省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4700多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3200多万人,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363万人(中国经济网,2011-2-17)。这和该省人口数量大,耕地不足,可依赖的发展资源少等因素有关。大量的农民工输出,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关注点放在农民工的流出地——农村社会。以村落文化为根本视角,探索和分析农民工的出现给其所在的农村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由于所选样本村打工人数多,打工现象普遍,作者将其命名为“民工村”,代号L村。通过研究发现,以“民工村”L村为代表的农村社会,以农民工的出现和带动为契机,卷入现代化的大潮中,其变化是全方位和多层面的,不仅包括经济状况的改善,更伴随着政治生活的变化、风俗的变更、思想的震动等等。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来审视,民工村的村落文化作为一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模式,有其内在稳定的存在机理,单依靠外来因素(农民工)的影响和作用,很难真正实现现代化。另外,对于现代化各要素本身的合理性及其实施机制,也还要做出讨论和思考。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
1.农民工作为一种打工现象,表面上看来是经济现象,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特殊形态。但是,这一现象并非如此简单。农民工在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改变城市面貌和自身经济境遇的同时,通过一次次往返于城乡之间的流动,也在悄悄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带来了农村村落文化的新变化。
2.农民工接触城市文化,受到相比农村文化而称为“现代化”的文化影响,对其自身生命带来影响,进而传播和影响到农村社会,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村落文化的面貌。
3.农民工作为新旧两种文化的载体,影响和塑造了传统的农村社会,使农村社会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文化风貌。
4.由于文化变迁的机制、过程和结果的复杂性和难以把握性,受农民工影响的村落文化的变迁走向也须做出具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