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应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分别给予发热大鼠灌胃热必清颗粒和布洛芬后,检测发热大鼠各时间段体温,IL-6含量及肝细胞的变化,探讨热必清颗粒解热机制及同时应用布洛芬后对发热大鼠各时间段体温及肝细胞变化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用药时间点,从而为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方法:(1)动物分组:将纳入实验的50只大鼠于实验动物中心适应性喂养7天,每天测定其基础体温,待体温稳定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发热模型组、热必清颗粒组、布洛芬组、布洛芬和热必清颗粒组。(2)造模: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于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0%酵母混悬液10ml/kg,空白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每小时测量1次体温,共测量12次,在注射酵母3h后选择大鼠平均体温上升0.8℃以上者,为造模成功。(3)灌胃:造模成功后,各组灌胃1次,每小时测量1次体温,共观察9h。空白组及发热模型组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热必清颗粒组给予7.5g/kg灌胃,布洛芬组给予1.2g/kg灌胃,布洛芬和热必清颗粒组灌胃量同前两组。(4)血清的提取:各组灌胃1次,给药6h后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麻醉大鼠,从眼内眦旋转刺入取血,提取血清备用。(5)肝组织的制备:各组分别连续灌胃1周,每天3次,灌胃量同对应组首次用量,在最后1次灌胃后6h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麻醉大鼠,摘除眼球,放尽血液后,取出大鼠肝脏,进行固定、包埋、切片及染色处理。(6)指标的检测:根据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取各组大鼠肝脏同一位置组织制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7)数据整理:在造模成功后,每隔1h进行体温动态监测,绘制体温变化曲线图。
结果:(1)干酵母对大鼠体温的影响: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升高,且体温呈平稳上升趋势,造模成功;(2)各用药组对大鼠体温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体温在不同时间点均出现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间比较:与热必清颗粒组比较,布洛芬组在1-4h之间,体温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布洛芬组降温持续时间比较:热必清和布洛芬组对体温影响5h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药各组对发热大鼠血清中IL-6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布洛芬组、中药组、布洛芬和中药组大鼠血清中的IL-6含量明显下降(p<0.01);热必清颗粒组与布洛芬组比较:布洛芬组血清中IL-6含量下降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布洛芬组与热必清和布洛芬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切片可见,空白组肝脏排列紧密,肝细胞完好;其余各组在10×10倍镜下观察可见肝脏排列整齐、紧密,未见肝细胞肿胀。各用药组及空白组对肝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1.热必清和布洛芬同时服用1h起效,可维持8h以上。
2.热必清颗粒能显著抑制血清中IL-6的含量,这可能是热必清颗粒解热作用机制之一。
3.热必清颗粒和布洛芬同时服用,可持续快速降温,无肝脏损害。
方法:(1)动物分组:将纳入实验的50只大鼠于实验动物中心适应性喂养7天,每天测定其基础体温,待体温稳定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发热模型组、热必清颗粒组、布洛芬组、布洛芬和热必清颗粒组。(2)造模: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于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0%酵母混悬液10ml/kg,空白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每小时测量1次体温,共测量12次,在注射酵母3h后选择大鼠平均体温上升0.8℃以上者,为造模成功。(3)灌胃:造模成功后,各组灌胃1次,每小时测量1次体温,共观察9h。空白组及发热模型组给予2ml生理盐水灌胃,热必清颗粒组给予7.5g/kg灌胃,布洛芬组给予1.2g/kg灌胃,布洛芬和热必清颗粒组灌胃量同前两组。(4)血清的提取:各组灌胃1次,给药6h后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麻醉大鼠,从眼内眦旋转刺入取血,提取血清备用。(5)肝组织的制备:各组分别连续灌胃1周,每天3次,灌胃量同对应组首次用量,在最后1次灌胃后6h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麻醉大鼠,摘除眼球,放尽血液后,取出大鼠肝脏,进行固定、包埋、切片及染色处理。(6)指标的检测:根据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取各组大鼠肝脏同一位置组织制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7)数据整理:在造模成功后,每隔1h进行体温动态监测,绘制体温变化曲线图。
结果:(1)干酵母对大鼠体温的影响: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升高,且体温呈平稳上升趋势,造模成功;(2)各用药组对大鼠体温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体温在不同时间点均出现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间比较:与热必清颗粒组比较,布洛芬组在1-4h之间,体温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布洛芬组降温持续时间比较:热必清和布洛芬组对体温影响5h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用药各组对发热大鼠血清中IL-6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布洛芬组、中药组、布洛芬和中药组大鼠血清中的IL-6含量明显下降(p<0.01);热必清颗粒组与布洛芬组比较:布洛芬组血清中IL-6含量下降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布洛芬组与热必清和布洛芬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切片可见,空白组肝脏排列紧密,肝细胞完好;其余各组在10×10倍镜下观察可见肝脏排列整齐、紧密,未见肝细胞肿胀。各用药组及空白组对肝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1.热必清和布洛芬同时服用1h起效,可维持8h以上。
2.热必清颗粒能显著抑制血清中IL-6的含量,这可能是热必清颗粒解热作用机制之一。
3.热必清颗粒和布洛芬同时服用,可持续快速降温,无肝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