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野败型和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关联分析与柱头外露率数量性状位点的遗传定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q3q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水稻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杂交组合包含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两个成员。三系法杂交水稻是杂交水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基因和细胞核恢复基因(gene for restoration of fertility,Rf)互作系统。目前,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的三系法杂交稻利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主要包括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Wild-abortive CMS,WA-CMS)和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ong-Lian CMS,HL-CMS)两种类型。研究表明,WA-CMS和HL-CMS的育性恢复均受到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影响。此外,柱头外露率是决定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与杂交水稻的制种产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水稻的柱头外露率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为了解析WA-CMS和HL-CMS育性恢复的遗传基础,我们利用籼稻核心种质和WA-CMS、HL-CMS的不育系材料分别构建了杂交组合群体,并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针对重复检测到的主效位点进行了单倍型分析。为了解析柱头外露率的遗传基础,我们基于一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开展了QTL定位,通过构建高世代的回交群体验证了2个QTLs的效应,并针对其中1个QTL开展了精细定位。主要结论如下:1.以337份世界范围的籼稻核心种质为父本,WA-CMS不育系华1517A和HL-CMS不育系粤泰A分别为母本,构建F1杂交组合。基于2013年和2014年F1杂交组合群体的花粉育性、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开展了GWAS分析。对于WA-CMS,在整个群体中,两年一共检测到了13个显著关联的位点;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18.8Mb附近的位点在整个群体和父本为籼稻II亚群来源的群体中均被重复检测到,且同时影响花粉育性、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该位点与已经克隆的WA-CMS育性恢复主效基因Rf4共定位。对于HL-CMS,在整个群体中,两年一共检测到了6个显著关联的位点;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18.8Mb附近的位点在整个群体和父本为籼稻I亚群来源的群体中均被重复检测到,且同时影响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该位点与已经克隆的HL-CMS育性恢复主效基因Rf5共定位。2.在337份核心种质中,Rf4主要有4种单倍型。其中,H1单倍型为即恢复系明恢63携带的单倍型,而H4单倍型为不育系华1517A、珍汕97A等携带的单倍型。在四种单倍型中,H1和H2为有功能的单倍型,主要在籼稻II亚群中存在;H3和H4为无功能的单倍型,H3主要在澳洲稻亚群中存在,而H4主要在籼稻I亚群中存在。4.在337份核心种质中,Rf5主要有2种单倍型,即以恢复系9311为代表的有功能单倍型H1和以不育系粤泰A为代表的无功能单倍型H2。携带H1单倍型的核心种质材料有236份,而携带H2单倍型的核心种质材料只有34份。5.利用中国香稻和川香29B衍生的RIL群体解析柱头外露率的遗传基础。在2010年和2011年共检测到了18个QTLs。其中,8个影响柱头双露率,10个影响柱头单露率。位于第1号染色体上标记RM10105和RM10142之间和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标记RM253和L41之间的两个QTL簇,均稳定地影响柱头双露率和柱头单露率,分别被命名为qSe1和qSe6。6.以川香29B为轮回亲本,分别构建qSe1和qSe6的回交群体用于验证其效应。在qSe1的BC4F2随机群体中,中国香稻来源的纯合型家系的柱头双露率和柱头单露率分别比川香29B来源的纯合型家系高17.17%和15.82%;在qSe6的BC3F2随机群体中,中国香稻来源的纯合型家系的柱头双露率和柱头单露率分别比川香29B来源的纯合型家系低9.25%和11.80%。7.利用华1971B和川香29B衍生的F2群体解析柱头外露率的遗传基础。在2013年和2014年共检测到了12个QTLs,6个影响柱头双露率,6个影响柱头单露率。基于7个F2家系的后代测验,将影响柱头外露率的区域限定在标记RM314和L58之间,与中国香稻和川香29B RIL群体中检测到的qSe6的区间吻合。8.以川香29B为轮回亲本,构建qSe1的BC7F2世代的群体作为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NIL)群体。NIL-qSe1ZX的柱头外露率比NIL-qSe1CX29B高12.53%。此外,NIL-qSe1ZX的粒宽和千粒重数值均显著高于NIL-qSe1CX29B的数值。9.基于qSe1 NIL群体的51个重组单株,通过加密标记和后代测验,将qSe1分解成两个QTLs,qSe1.1和qSe1.2。进一步地加密标记,将qSe1.1限定在约60kb的范围内。在日本晴的参考基因组上,qSe1.1区域有7个注释的基因,编码了2个反转座子蛋白,3个表达蛋白,1个转录因子和1个离子外排家族蛋白。通过NIL群体中两种纯合型家系的幼穗3个时期的相对表达分析和两个亲本的比较测序分析,将qSe1.1的候选基因限定在两个注释的基因之间。
其他文献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导致居住地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需要根据政府和业主方规划搬迁至他处的群众,又称水库移民。水库移民安置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水力资源开发进程中关键的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的移民安置,采用“农业安置”是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安置模式,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特定历史时期移民安置的现实困难,为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以土为本、以
学位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植被恢复加剧了区域水资源耗用强度,部分区域出现土壤干层,生态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受到显著影响。如何建立植被适水格局调控体系,全面提升植树造林效益,是黄土高原高质量生态建设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区域尺度上植被建设大多基于静态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忽略了植被建设驱动的土地利用转换对下垫面水土过程的动态影响。本文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
学位
自2011年以来,玉米已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双第一的作物。黄土高原地区的光热条件较好,是我国玉米的优势产区。然而,该地区的降水在年内分配不均,频发的干旱是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结合表征干旱以及玉米长势的多源数据,在生长季内对产量进行及时、准确地的预测,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用于玉米产量预测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机理模型和统计模型,这两类模型中的大多数为辐射驱动型。由于建
学位
水稻的穗型主要由每穗枝梗和小穗数目所决定。水稻的小穗由一个小花,一对护颖以及一对副护颖所组成。小花由一对颖壳(外稃和内稃),一对浆片,六个雄蕊和一个雌蕊所组成。护颖和内外稃在细胞形态和外表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护颖的起源和功能仍不是很清楚,目前大家比较接受的假说是水稻的祖先小穗包含三个小花,在进化的过程中侧边两个小花逐渐退化掉内部器官,最终剩下外稃进而退化形成护颖。LAX PANICLE1(LAX
学位
我国柑橘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野生资源。柑橘属植物普遍存在多胚现象,不易产生杂交苗,但柑橘种间杂交频繁,导致遗传背景复杂,柑橘的起源与驯化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基于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平台,开发了适用于柑橘常见品种鉴定的InDel标记和品种DNA身份在线快速鉴定技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研究了橘种群的遗传背景和驯化,解析了果实低酸驯化的基因组学基础;分析了柑橘杂交种在无性繁殖过
学位
土壤和植物间的水分联系及相互作用一直是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氢氧稳定同位素因具有准确的水分示踪功能,已成为研究土壤和生态水文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土壤、植物等复杂体系水样采集的不准确或不匹配成为限制同位素技术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并长期被视为获取土壤和植物水标准方法的低温真空抽提(CVE),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同位素偏差,且其提取水分过程中的分馏现象及其机理仍不明晰,CVE法从
学位
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想株型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基础,分蘖数和分蘖角度是决定水稻株型的重要因素。在水稻株型功能基因组研究中,鉴定了一个控制水稻株型的关键基因OsSPL14,然而,其调控水稻株型的分子机理有待深入解析。本研究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发现OsSPL14表达受到miR156和miR529调控;OsSPL14直接结合在OsPIN
学位
日趋恶化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和日渐匮乏的淡水资源已成为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明确作物生长与生理对盐逆境和干旱逆境的响应特征,探索可提高作物对盐分胁迫、干旱胁迫和叠加胁迫抵抗能力的适宜灌水施肥制度,对未来农业发展应对不利环境变化、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最大限度的保障作物高效优质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以棉花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学位
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是一种植物病原细菌,它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植物寄生线虫;长期以来,两种植物病原的防治主要依靠有毒有害的化学农药,近年来,环境友好型生物防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活菌剂在施用过程中的不稳定性,菌株天然产物的研发成为热点。本研究从
学位
硒是生命必需元素。人体至少包含25种具有多种重要功能的硒蛋白,然而硒摄入过量或长期不足均会导致多种疾病。可溶性的四价硒Se(Ⅳ)对生命体毒性最大,也是环境中硒污染的主要形式。一些硒还原菌可以还原Se(Ⅳ)并形成生物纳米硒SeNPs或硒化物,从而达到自身解毒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修复。还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在硒和镉同时存在时合成CdSe量子点。SeNPs和CdSe量子点在医药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均有较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