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棚是清代科举考试最低级别童试阶段中县试的考试场所。考棚的普遍建立,是科举体系由国家层面覆盖深入到地方社会的表现。湖北考棚事业非常发达,修建数量较多,地域分布广泛,规制完整,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改善考生的考试环境和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平性,湖北各州县陆续修建了考棚。湖北考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乾嘉时期、道光时期和咸同时期等三个阶段。乾嘉时期是湖北考棚的初创阶段,考棚的数量不多,规制也不大;到道光时期,考棚修建较为迅速,进入高峰阶段,考棚的数量和规制较有大的改善,还增设了考棚维葺基金;咸同时期是考棚的续建与重建阶段,未修建考棚的州县继续修建考棚,受兵乱影响,被损坏的考棚陆续得到重建,考棚的数量又恢复到战前的数量。随着各州县考棚的修建,科举中心逐渐下移,科举场域也逐渐扩大。由于湖北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州县学额分配以及地方官绅态度的差异,考棚从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扩展,以至69个州县修建有55座考棚,覆盖到各个地区各个府,包括西部土家族地区,场域可谓之广。在州县城内部分布上,考棚和学宫、书院一样成为科举社会重要的文教建筑,甚至被视为地方文运精神之所在。各群体在参与考棚活动过程中,筹集考棚资金、管理考棚运营事务,主持考棚具体修建工作和善后工作,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以考棚为中心的科举文化网络,他们各自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出现了官员倡导、士绅支持、民众追随三方之间的互动,共同推动了湖北考棚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废除前后,湖北考棚作为科举制度的物化产物,积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转型为新式教育场所和政治活动场所,继续服务于湖北地方社会;后来,考棚逐渐成为历史记忆和科举符号,以特殊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