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污染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两者的研究意义重大。灰水足迹概念的提出,为水污染与水资源数量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中国水资源存在着总量多人均地均少、水污染严重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状况,故进行中国省际灰水足迹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借鉴Hoekstra等提出的灰水足迹计算公式,从农业、工业及生活三方面计算了 1998-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灰水足迹。结果表明:1998年至2006年的灰水足迹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7年开始,全国灰水足迹呈现下降趋势;农业在总灰水足迹的贡献率最高、工业最低;中国省际灰水足迹空间差异明显。其次,构建灰水足迹荷载系数的基础上对中国省际灰水足迹荷载系数进行了测度,并借助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灰水足迹荷载系数进行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31个省市(自治区)15年灰水足迹荷载系数整体呈现小幅波动趋势。在中国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体分为五类,分别为高荷载地区、较高荷载区、中度荷载区、较低荷载区、低荷载区;②中国省级灰水足迹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且集聚现象逐渐减弱,其中H-H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南方与青藏地区。最后,在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2年灰水足迹效率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效率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禀赋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影响,最后利用LSE模型按驱动效应的绝对贡献率将各省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①研究期间中国平均灰水足迹为4814.30亿立方米,灰水足迹效率由1998年的16.30元/m3增加到2012年的89.32元/m3,整体上呈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的特征;②效率效应、经济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正向驱动效应,结构效应与禀赋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负向驱动效应,其中效率效应、经济效应是影响灰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③中国灰水足迹效率空间驱动类型主要包括双因素支配型(Ⅰ、Ⅱ)、三因素主导型、四因素协同型(Ⅰ、Ⅱ)、五因素联合型等六种类型。本文通过中国省际灰水足迹的研究丰富了灰水足迹理论的同时为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