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煤沉陷湿地作为煤炭开采后逐步形成的新型人工湿地,对鸟类群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采煤沉陷湿地与天然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的调查,以期理解环境变化特别是人为扰动对湿地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进行,选择临涣采煤沉陷区(临涣湿地)、迪沟国家湿地公园(迪沟湿地)、南湖国家湿地公园(南湖湿地)3个人工沉陷湿地和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焦岗湖湿地)、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三汊河湿地)、两湾省级湿地公园(两湾湿地)3个自然湿地,共计51个样带和样方。每个季度对六个湿地进行一次系统调查,分析湿地鸟类群落组成结构及其季节动态,比较人工沉陷湿地和自然湿地鸟类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采煤沉陷湿地共记录鸟类15目36科108种,雀形目鸟类在种数和科数上均占有较高比例。迪沟湿地水鸟种类最多,共计30种(占35.3%)。南湖湿地鸟类密度最高为38.85±6.79 ind/hm2,迪沟湿地与临涣湿地鸟类密度较为接近,分别为27.6±5.47ind/hm2与27.38±3.11ind/hm2。三个沉陷湿地间鸟类密度差异极显著(F(2,15)=7.55,P<0.01),南湖湿地(N)与临涣湿地(L)和迪沟湿地(D)之间的鸟类密度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NL:t=1.74,P<0.05:ND:t=2.04,p<0.05)。南湖湿地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临涣湿地鸟类多样性指数最低。临涣湿地、南湖湿地以及迪沟湿地的鸟类种类、多样性指数与沉陷时间和沉陷面积无显著性相关。天然湿地共记录鸟类16目38科117种,雀形目鸟类在种数和科数上同样占有较高比例,焦岗湖湿地水鸟种类最多,共计31种(占32.3%)。三汊河湿地鸟类密度最高为36.94±3.78ind/hm2,其次为焦岗湖湿地,鸟类密度为35.94±6.16 ind/hm2,两湾湿地最低,为34.48±4.27ind/hm2。不同自然湿地鸟类密度差异显著(F(2,15)=10.27,P<0.05)。从鸟类多样性上看,三汊河湿地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两湾湿地鸟类多样性指数最低。两类湿地鸟类群落比较表明,天然湿地鸟类鸻形目与鹳形目种类多于沉陷湿地,而雀形目数量略少于沉陷湿地。天然湿地中水鸟数量37种,占鸟类种数的31.1%,而沉陷湿地中水鸟数量较少,为33种,占比为30.6%。天然湿地鸟类密度为35.45±4.96ind/hm2,沉陷湿地鸟类密度小于自然湿地,密度为31.28±7.56ind/hm2。两湾湿地和南湖湿地具有最低的相似性指数(0.777),临涣湿地与南湖湿地具有最高的相似性指数(0.895)。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迪沟湿地、南湖湿地和临涣湿地可聚成一类,焦岗湖湿地、三汊河湿地和两湾湿地聚成一类。自然湿地鸟类多样性较高,分布均匀,人工湿地鸟类多样性较低,分布不匀,景观异质性与人为干扰是影响湿地鸟类分布的重要因素。对天然湿地和沉陷湿地的物种数、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天然湿地与沉陷湿地物种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t=2.393,df=205,P=0.018<0.05);天然湿地与沉陷湿地间,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