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ds),为我国特产,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海和渤海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河蟹的生产形式开始由天然捕捞向人工养殖转变,并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成为我国淡水养殖中的支柱产业。本研究总结了河蟹的生活习性、繁殖习性、生长习性等重要生物学特性,概述了河蟹在我国及世界各地的分布及养殖情况,并就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河蟹的产业化生产惟有注重亲本的种质和商品蟹的品质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大规格河蟹的健康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而且也是满足无公害产品市场需求的一种生产模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河蟹的种质改良和生态调控,实现大规格河蟹的健康养殖,生产出规格大,品质优良的无公害河蟹。本研究主要从养成大规格河蟹的四大关键因素(种质、饵质、水质、底质)以及防逃、病害防治等重要技术环节入手,结合多种试验与示范,阐述了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的技术要求和生产方法。种质是对河蟹亲本、苗种选育提出的质量要求,选择优质蟹种和解决优良种质资源的保护是大规格河蟹生产的基本要素。饵料和水域生态质量是大规格河蟹生产的基本保证。研究河蟹的营养需求、人工全价饲料的生产技术以及合理的投喂方法是大规格河蟹生产的基本要求,其技术指标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的技术标准,水体质量必须符合《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要求养殖水温通过水草的种植、水位的调节和池塘结构的改造后实现人工调控,适宜水温为15℃-30℃,以22℃-28℃为最佳。溶氧≥5mg/L。pH值的适宜范围为7.0-9.0,最佳7.5-8.5。透明度的适宜范围为30-50cm,最佳50cm以上。氨氮(NH3-N)≤0.1 mg/L,硫化氢(H2S)不能检出,淤泥厚度<10cm,底泥总氮<0.1%。底质是河蟹生长的主要栖息地,蟹池底质对河蟹生长的影响较大,必须通过严格清塘、水草种植和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来加以改良,以利于蟹病的预防与控制。在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技术的应用与研发过程中,作者通过应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使河蟹对饵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饲料系数比同期对照池降低0.5以上。同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后,河蟹的成活率提高了8%,亩产量提高了10%左右;使用微生态制剂后,对提高鲢鳙鱼套养成活率的效果并不明显,但试验池的商品鱼规格平均比对照塘高出150克/尾。通过池塘种植苦草养殖虾蟹的研究,可以发现种植苦草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和降低水温,而且在放养规格、密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河蟹的养成规格比对照池大15-50克,经济效益显著上升。为达到河蟹健康养殖的目的,蟹病防治过程中的合理用药也十分重要。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各试验点的累计平均发病率为30%,经过推广河蟹的健康养殖和安全用药技术以后,2006年的试验组的河蟹发病率平均降低了16%,细菌性水肿病和黑鳃病的平均发病率仅为10.33%。除此之外,本文结合当前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个途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