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balloon,DCB)、单纯球囊扩张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金属裸支架植入(Bare metal stent,BMS)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三种方式,比较三组随访患者的中期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为复杂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提供个性化手术方案。研究方法:通过单中心回顾性数据收集获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共7年内TASC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组(DCB组)纳入患者30例,普通球囊扩张组(PTA组)纳入患者31例,金属裸支架植入组(BMS组)纳入患者29例。术后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1,6,12,24个月随访,通过记录相关疗效评估指标,多普勒超声及下肢CT血管成像(CTA)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围术期及术后并发症,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血管一期通畅率、免于再次手术干预率(TLR)、靶病变晚期管腔丢失(LLL)、1年内截肢率、全因死亡率等指标。通过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ABI,LLL,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TLR等指标进行两两统计分析,比较以上指标以达到对DCB在复杂股腘动脉病变中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符合入组的90例患者均完成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7.06±10.27岁,病变长度21.10±3.57cm,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29例,其中左侧肢体43例,右侧肢体47例,同时患有高血压病者78例,糖尿病48例,高脂血症43例,伴随吸烟史患者为74例,随访13-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2.99个月。DCB入组30人,平均病变长度22.12±3.88cm,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ABI分别为0.35±0.08、0.97±0.18、0.95±0.15、0.90±0.13、0.79±0.22,发生围术期并发症 5 例。PTA组入组31人,平均病变长度21.05±3.58cm,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ABI分别为0.38±0.08、0.95±0.12、0.94±0.11、0.77±0.19、0.72±0.15,发生围术期并发症 5 例。BMS组入组29人,平均病变长度20.10±3.00,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ABI分别为0.33±0.09、0.94±0.11、0.91±0.17、0.86±0.18、0.88±0.1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4例。三组病人术前基线资料,TASC分级、Rutherford分级变化、膝下流出道数目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三组间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BMS组临床疗效评估指标较PTA组高(p<0.05),DCB组比BMS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临床疗效评估指标结果相当;术后24个月三组间再狭窄率有统计学意义,DCB组比BMS组、PTA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DCB分别与PTA组、BMS组对比,术后12及24月LL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CB组、PTA组、BMS组术后24月免于再干预率TLR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有:穿刺口血肿、股动静脉瘘、夹层、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每组发生率相仿,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一年内截肢率及2年全因死亡率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CB组及PTA组随访过程中分别出现1例死亡病例,DCB组有1例患者于返院复查期间出现心衰转入重症监护室后死亡。PTA组有1例患者于家中因脑卒中死亡。研究结论:1.DCB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有效,术后ABI,一期再狭窄率改善明显。2.DCB在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较PTA及BMS拥有更高的一期通畅率、免于血运重建率(CD-TLR)以及较低晚期管腔丢失(LLL)。3.DCB组中期全因死亡率及1年内截肢率较低,中期疗效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