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围巾》中罗莎的创伤性记忆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om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西娅·奥芝克(Cynthia Ozick)是美国当代最为活跃的犹太裔作家之一,《大围巾》为其赢得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和美国最佳小说奖两个奖项。该小说由短篇小说《大围巾》和续篇中篇小说《罗莎》构成,描述了大屠杀中一位犹太母亲未能保护自己襁褓中的女儿的故事,以及这一创伤性事件对幸存者母亲战后生活的影响。伯里塔·弗里曼(Bronita Freima)称赞该小说写得强劲有力,动人心弦,文笔简洁,影响巨大。本文运用创伤性记忆理论分析《大围巾》中罗莎对创伤性事件的回忆,揭示大屠杀对幸存者的身心所造成的创伤。在本文中,创伤性记忆主要是指由于亲身经历和亲眼看到涉及死亡,严重伤害和威胁的事件,令人感到恐慌,反感和无助,试图在精神上或情感上摆脱这种困扰而不能。该小说中的创伤性记忆研究将为有过相似经历的幸存者们医治创伤、正视历史提供有益参考,为世界各族人民消除种族歧视、避免灾难重演提供历史借鉴。本文主要探讨主人公罗莎创伤性记忆的表现方式、叙述行为和治愈途径三个方面。第一章分析罗莎创伤性记忆的表现方式。罗莎因犹太人的身份被否认,因大屠杀的经历受困扰,因死亡的恐惧无法正视现实。奥芝克以创伤性记忆的表现方式突显大屠杀给犹太人罗莎,尤其是作为一个他者女性和母亲,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第二章解析罗莎叙述创伤性记忆的行为方式。她在记忆中通过幻想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通过讲故事向周围的人们讲述自己的经历,通过感官再次体验创伤性事件及其造成的伤害。第三章探析罗莎回忆过去、追溯他者的有效途径。从回归犹太人社区、恢复女性被压抑的性欲到正视女儿的死亡,奥芝克力图表明,少数族裔群体内部的关怀和两性之间的关爱可以为幸存者带来正视过去的勇气、重建自我的良方。最后,本文指出,在《大围巾》中奥芝克巧妙地将犹太人个体的命运和犹太民族的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犹太民族经历的历史悲剧警示各民族人民,深刻反思人类共存的意义,积极探寻世界共融的策略。
其他文献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乡土作家,托马斯·哈代以满腔的激情以及丰富的诗化想象创作了一系列威塞克斯小说。《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的“封笔”之作,是他最具有争议性的一部
革命歌曲翻译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它紧紧配合中国社会冲突的变化,起到了政治动员、社会宣传、思想教育等作用,对于推动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发展做
山岳与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山和树的解读不尽相同。今天,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日益紧张,山被理解为一种资源,成为了木材、石材和药
作为美国统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黑人妇女的负面形象长期存在于以白人父权主义为主的美国主流文化中。对黑人妇女形象的刻意“恶化”不仅使得对黑人妇女的各种压迫合法化,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