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对石棉肺病人及正常查体志愿者行吸气末与呼气末扫描,观察石棉肺病人肺功能和小气道的改变特点;评价石棉肺肺功能和小气道改变与分期、接触史和工种之间的联系。研究方法:每位受检者分别在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屏住气行全肺扫描,采用Siemens Pulmo肺定量分析软件,测定肺容积指标:①吸气相与呼气相的全肺容积(Vin,Vex)、左肺容积(VinL,VexL)、右肺容积(VinR,VexR)和容积差(Vin-Vex)、容积比(Vex/Vin);②平均肺密度指标:吸气相与呼气相的平均肺密度(MLDin,MLDex)、左肺平均肺密度(MLDinL,MLDexL)、右肺平均肺密度(MLDinR,MLDexR)和密度差(MLDex-MLDin)、密度比(MLDex/MLDin);③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的吸气相和呼气相支气管壁的内径(1umen diameter)、支气管外径(airway diameter)、壁厚直径比率(TDR%in,TDR%ex)和支气管壁面积百分比(WA%in,WA%ex)。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石棉肺组与正常对照组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正常对照组、石棉肺组分期分组间,不同接触史间以及不同工种分组间的协方差分析,接触史、工种与分期交叉列联表分析。结果:①石棉肺病人肺功能异常指标:吸气相肺容积、吸气相左、右肺容积、呼气相肺容积、容积差、容积比、呼气相平均肺密度、呼气相左、右肺平均肺密度、密度差、密度比,石棉肺病人小气道异常指标:吸气相壁厚直径比率及壁面积百分比、呼气相壁厚直径比率及壁面积百分比。②石棉肺Ⅱ期组右肺残气量增大且随分期增长而明显增大,石棉肺Ⅰ期组、Ⅱ期均出现用力肺活量减小,但未随分期增长而明显减小;石棉肺Ⅰ期组、Ⅱ期均出现吸、呼气相小气道壁增厚,但未随分期增长而明显增厚。③以16年为临界值,当石棉工人接触石棉16年以上会出现两肺、左肺、右肺肺残气量增大、肺气肿形成、用力肺活量减低但未随接触时间延长而明显加重。本组病人无论接触石棉时间长短均出现吸气相小气道壁增厚,但未随石棉接触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厚。④梳纺组两肺、左肺、右肺残气量明显增多,三组均出现吸气相小气道壁增厚且三组间无明显差异。⑤分期与接触史具有明显相关性与工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T能更早期发现石棉肺所致肺功能和气道改变:①石棉肺病人肺总量、左肺、右肺总量减低,残气量、左肺、右肺残气量增大,用力肺活量减小,肺气肿形成,吸、呼气相小气道壁增厚。②石棉肺病人右肺残气量增大且随分期增长而明显增大,用力肺活量减小但未随分期增长而明显减小,吸、呼气相小气道壁增厚但未随分期增长而明显增厚。③石棉肺患者首先出现小气道改变,继而出现肺功能改变(本组病人接触石棉16年为危险年限)。④梳纺组工人肺功能损害较重,小气道方面损害各工种无明显差异。⑤分期与接触时明显相关但与工种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