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论争,是近代以降中国现代化思潮及其实践合乎逻辑的演进,也是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巨大反差,特别是日本入侵造成的民族危亡的威胁,是这场论争发生的直接诱因。在论争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就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的基本前提,现代化的资本问题,以及现代化的道路和具体实现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关于现代化的概念,提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世界化、现代化就是高效率化、现代化就是克服和解决问题、现代化就是社会化等观点;关于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大多数论者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少数论者从经济等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开拓了新的思路;关于现代化的资本问题,几乎所有的参论者都主张在不损害国家和民族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资;关于现代化的道路,存在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和非资本主义前途三种主张;关于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包括以农立国论、以工立国论、农工并重论三种不同看法。经过论争,拓宽了中国知识界的研究领域,使其跳出了文化决定论的怪圈,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使他们认识到现代化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心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进程作出积极贡献。但这场论争仍未能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展开,没有超出知识分子的狭隘范围,缺乏足够的广泛性和实践基础,看不到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总结论争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保持完全的独立性,始终致力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坚持改革,力行开放,必须找准并围绕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之路,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