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微博应用与共享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oq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以其高效、简洁、即时的信息传播特点,目前已成为社交网络最热门的交流沟通工具之一,受到行政部门、教育部门、新闻传媒、娱乐行业等各行各界的青睐。高校图书馆既是高校对外服务的窗口,也是高校信息服务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承载着面向政府、企业、研究单位和个人进行全方位信息服务并保证其有序进行的责任,也履行着连接信息用户和信息资源、推广科学发展思想、传播网络“正能量”的社会义务。微博作为高校数字图书馆对外信息服务的工具之一,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向社会延伸,有利于高校数字图书馆搭建良好的用户基础。其自由方便的信息发布和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平台,不仅使得文献资源与信息资源能全面共享,也推进了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事业的升级,使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即时性与开放性。本论文试图通过研究高校图书馆微博的基本情况,把微博高效的信息共享功能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和业务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期实现既能体现微博价值,又能拓宽图书馆服务渠道的新图书馆微博方式。同时提高微博自身的学术价值并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本文统计了商业平台微博中,“211、985”高校图书馆微博的具体使用数据,研究分析高校图书馆微博的使用现状。同时对高校图书馆微博发布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高校图书馆微博信息服务比重,以及用户对各类服务的关注程度。设计高校图书馆微博应用效果评价模型,评价高校图书馆微博的应用效果。结合高校图书馆自建微博平台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平台共享的构思。通过研究发现,商业平台微博在“211、985”高校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熟练的掌握并运用微博来服务大众。高校图书馆微博的内容大致分为“沟通交流”、“资源推广”、“服务咨询”、“新书推荐”、“公告”、“宣传”、“调查”7种,各种内容反映了高校图书馆微博的不同服务类型。同时提出了“用户关注度”概念,用来反映用户对某一高校图书馆微博服务类型的关注程度,其值越高,表示用户对该项服务的关注程度越高。并架构了高校图书馆微博应用效果评价模型,通过效果评价指数来反映高校图书馆微博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效果情况,评价指数的值越高,表示该高校图书馆微博的应用效果越好。通过评价指数的值的大小,不仅能够横向比较各个高校图书馆微博在某一时段的应用效果,而且能够在纵向体现同一高校图书馆微博应用效果增长情况。高校图书馆的微博内容应该与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密切联系,通过加大信息的发布频率、及时回应用户的回复信息,提高微博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平台共享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摆脱商业平台的束缚,提升自建平台的服务水平,真正的把用户和信息聚集到自己的平台里面,更好的推广图书馆的服务。
其他文献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它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也逐渐凸显出来,汽车所带来的交通事故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行人作为道路交通参与的弱势群体,发生交通事故时,由于其死亡率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旅游业的活跃程度逐步提升。近年来人们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也使生态旅游的一部分森林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前期,许多城市积极利用现状资源,加大森林公园的开发建
航天器隔振技术能够改善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的动力学环境。随着航天领域新材料技术、新设计方法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必然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为了使航天器能够抵抗不确定
在建筑工程当中,地基的设计和建造是十分重要的。地基建设好了,对于整个建筑物而言,就是成功了一半。只有地基打好了,才能对建筑物的稳固性有所保证。在地基的设计过程当中,
面对着教育体制改革、知识经济下雇佣心理契约变化、无边界职业生涯和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挑战,可雇佣性逐渐成为新的人才标准。基于可雇佣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
目的探讨复杂性角膜盲患者行人工角膜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0例(10眼)复杂性角膜混浊的患者行人工角膜植入术,对其进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9例患者脱盲,未
目的研究基于家庭临终关怀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临终关怀方式不同,分为仅给予常规临终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与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类生产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持续增加。这导致了地球的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为
近年来 ,过度医疗问题引起医学伦理学界的普遍关注。过度医疗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 ,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文章认为 ,过度医疗的经济学表现是医生诱导需求 ,直接成因是缺乏弹
<正>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也面临新挑战。在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探寻更好的护理质量评价方法及建立科学、系统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