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政治文本在宣传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的立场和观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的讲话或者报告是汉语政治文本的典型代表。这些政治文本的翻译通常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汉语政治文本的英译常被指责带有中式英语的痕迹,即在词汇、句法、构词方式等方面明显受到汉语的影响。许多研究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避免中式英语,如何使译文语言更加地道。本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汉语政治文本的翻译,认为汉语政治文本通常带有明显的汉语语言和文化特色。由于翻译此类文本的宗旨是忠实于原文,它的译文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汉语原文的痕迹,从而表现出“杂语性”的特点。 杂语性这个概念曾应用于多个学科,现在又成为翻译研究的理论之一。杂语体一般指两个不同种类的事物相杂交而产生的新事物。该事物既继承了原有事物双方的特点,又有一些属于它自己的新特点。在翻译研究中,杂语性用来描述译文本身同时包含原语语言、文化成分和译语语言、文化成分的这一特点。译文的杂语性使译文有别于目的语文化中的原创文本,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本类型。从翻译方法来看,这种译文是译者同时使用异化和归化这两种方法的结果。 由于译文中总有些地方区别于目的语原有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可以说所有的译文都具有杂语性。本文选取汉语政治文本的典型代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究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杂语性表现,译文中出现大量异质因素的原因以及这种带有杂语性译文的作用来说明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体现杂语性的必要性及其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