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回族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国家民族认同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民族政策的落实、创作环境的变化、文化多元化等都促使回族作家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方面,作为回回民族中的一员,回族作家们从小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他们创作时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书写母族文化,展现民族特点;另一方面,生长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他们又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到了新时期,全球化也使他们受到冲击,这一系列因素,都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他们的作品紧紧紧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书写时代变化,描绘社会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翻阅研究新时期回族文学作品的文章,笔者发现这些文章大多是分析回族作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特征与审美特征,研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并探寻形成该性格多种原因。从国家民族理论角度对回族作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是如何通过作品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国族认同的研究论文则相对较少,针对整个新时期阶段,较为系统地对新时期回族作家的创作进行梳理的文章也比较少。基于此,笔者试图以新时期回族作家创作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时期阶段回族作家创作的小说的研究来展现作者在创作时和作品中如何既凸显自己所属族群的民族性又确认自己国族身份、展现自己的国家认同的,由此来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笔者将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细读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文本进行细读,借鉴现代国家民族理论阐释新时期回族族作家小说中出现的创作共性,分析出现这种创作共性的原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与之相关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对文章中涉及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同时大致梳理回族的发展历史与回族文学发展概况、新时期回族作家的创作概况。正文部分共有三章,结语部分主要是探讨新时期回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价值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主要围绕新时期回族作家小说创作中具有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身份意识的自觉两方面内容来展开,通过对新时期回族作家小说创作中的国家意识与少数民族身份展现以及文学制度中的文艺政策、评奖制度以及后殖民主义思潮对其创作的影响等几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回族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让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统筹于国族身份之下,使二者达到一种和谐不冲突的状态。第二章主要探讨回族作家的国家立场与民族性表达,通过对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和建构国家形象时的国家意识的分析,展现他们的国家立场;此外还简要阐释了伊斯兰文化对回族作家作品中民族性表达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是对回族作家小说中的历史书写、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回族作家创作立场:立足民族,反映时代特色,不偏执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兼顾国家意识与民族性,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时代价值。
其他文献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具体探讨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效对策,意在为广大高职
<正>创作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速列车的飞跃式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体现了当代中国先进的工业制造体系和领先的科技发展水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车长客股份于
为解决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维修活动中可靠性与维修成本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能同时兼顾可靠性与维修成本指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改进的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
<正>因为到了马来西亚,所以想去看看马六甲。对我来说,马六甲是个抽象的地理名称,感觉中离不开海的味道,甚至就应该是海边一景。可是,真正到了马六甲,"风情"二字却成了我最想
本文基于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分析团体标准相关数据,随机抽取182项团体标准公开文本进行质量评估,分析团体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升级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设立省级团体标
本文首先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绩效考核的现状进行简单介绍,然后针对目前企业项目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对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绩效考核的实施,从
本文选取新西兰哈特区的两所天主教小学圣彼得圣保罗Ss Peter and Paul和圣约瑟夫St Joseph’s(文中缩写为SPP和SJ)作为研究对象,从两校的基本情况、课程设置情况、学习者情
CO2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引起了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深部咸水层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CO2地质封存场所之一。超临界CO2注入深部咸水层后与咸水、岩石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对目前学院开设的“电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相对过剩使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和文献的集散地。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主要场所,只有充分挖掘注意力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