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媒体篇章中水文化的语料库语言学对比分析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kerq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每一种文明、每一种文化、每一种传统都离不开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水文化,作为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必定反作用于水事活动,对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水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反观现有的水文化研究,鲜有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水文化的分析,这无疑会造成水文化研究的不完整。因此,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来看,本文具有新颖之处。本文的中德文语料分别选自《人民日报》与《世界报》,涵盖了2010年至2014年所有含有“水”的文章。本文运用话语语言学的理论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德媒体篇章中水的语言使用模型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中德媒体篇章中的语言使用模型反映出的中德水文化具有哪些特点?通过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本文从构词、搭配词以及词组三个层次出发,对水的语言使用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中德媒体篇章中水的语言使用模型不同点多于相同点。相同之处在于话题环境,诸如工业,生活,哲学,水文和运动的重合。不同之处可以归结于以下五点:1.德语中以水为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要比汉语以水为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丰富。2.汉语中水的搭配词的话题范围比德语中水的搭配词的话题范围更加集中。3.汉语中含有水的熟语比德语中含有水的熟语多,且汉语的熟语多来源于古文献,并且汉语的熟语中往往反映出一定的哲学思想。4.就水出现的领域而言,汉语语料中有艺术、风景和农业等领域,这些都是德语语料中所没有的。而宗教这一领域则只出现在德语语料中。5.在德语话语中工业出现的频率大于汉语话语。而农业在德语中没扮演角色。德语话语重点关注水污染问题,而汉语话语则更多的关注水资源短缺问题。德语中与水相关的运动要比汉语中与水相关的运动丰富。就从语言使用模型所反映出的中德水文化的特点而言,中德水文化中存在的相同之处有以下五点:1.在两国的认识里,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化合物。水首先被理解为液态的物质,然后才是气态的水。此外水还用来描述水状的液体,可以含水也可以不含水。2.水均被认为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能够带来灾难与伤害。同时水又是自然界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水都被视为宝贵且有限的资源,水是能够发电的清洁能源。4.水均被视为万物的起源。5.水均被看作美的象征。中德两国水文化中存在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于以下五点:1.德语文化中水与火、土和气组成万物,而在汉语文化中,水与金、木、火、士一起,共同构成了世界。2.德语文化中水是不可侵犯的,具有宗教意义。3.汉语文化中水是包容与无私的,是至善的象征。4.汉语文化中水是有生命的,水源代表了创造力。5.汉语文化中水和山构成风景,通常含有感情。
其他文献
英语与格变换是指双宾构式和与格构式这两个语义基本相同的构式之间可以相互变换的现象。前人从投射、构式和信息路径对英语与格变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投射路径将双及物动词
利用晶体光学基本方程推导出菲涅耳波射线方程,通过波射线方程并结合麦克斯韦方程组求解晶体光学问题.
隐喻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学界一般公认是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首次开创了隐喻系统研究的先河,亚氏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的偏误,是一种赋予语言以美感,表达力以及表现力
性别语言的研究最早在十七世纪时兴起于西方国家,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上的差异最早被人类学家所注意。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开始对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
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生产实习面临很多问题,如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等。化解生产实习困境,主要措施是建立功能互补的校内外实习基地;采取引导学生自主选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诊断并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2例患者予以心理疗法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设备的制约,大多数矿井对薄煤层的开采仍采用炮采工艺,回采率较低,从而造成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工效较低,制约着矿井的生产发展.因此,研究薄煤层机械化
目的对比分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2 cm肝局灶性病变(FLLs)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在CT诊断阴性或动脉期无强化且伴有慢性肝病的FLL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