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状况及前瞻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92141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转型性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本土原生环境和国际共生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总体重构的格局.20年多年来,以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为主的外来建筑理论对中国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基于中国自身文脉的建筑理论却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存在比较严重的滞后现象.由于引进外国建筑理论之不得要领,中国自己的建筑理论之缺乏进展,加上建筑设计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使得建筑理论严重脱离创作实践,远远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建筑创作的需要.繁荣的建筑设计市场与萧条的建筑理论研究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建筑理论研究框架,使中国的建筑理论能很好的指导中国的建筑设计实践,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点初步的研究.该文的第一章首先采用文献统计学和分类学的方法,对国内三种具有权威性的刊物:《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1980年代以来所载的所有有关建筑理论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从一个角度探讨新时期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状况,分析建筑理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和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研究新时期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轨迹.并重点分析了西方建筑理论引进的现状、途径以及热点问题,研究其进步意义与消极影响,并提出引进国外建筑理论应遵循的原则.第二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热点问题.以时间为纵轴,分析了1980年代、1990年代、跨世纪三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创作背景、建筑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以及建筑界发生的热点问题.以期对建筑理论发展的轨迹有更深入的认识.第三章为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的前瞻性整合.首先提出了对于"中国特色"的把握;之后,总结了建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应当遵循的原则;最后,在邹德侬先生的建筑理论框架基础之上,注入中国特色的因素,形成一个粗线条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以期对中国建筑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建筑师肩负着21世纪中国建筑创作发展与进步的重任,因此必须明确中国建筑理论前进的方向,牢牢把握建筑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决定因素,构筑21世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建筑理论体系.
其他文献
学位
街道是城市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城市公共空间,它与一般城市道路内涵不同但容易混淆。根据街道内活动类型的不同,街道可分为政治性、商业性及日常生活性街道(住区街道)。住区街道
学位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点,它在构成独特区域景观的同时,又是城市生活的载体.黄土高原地质地貌环境复杂,沟壑纵横,水土流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上海市的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形势。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管理任务异常艰巨,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在我国率先实行的城市规划管理的分级
学位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居住水平的提高,居住建筑的人性化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发展趋向。居住建筑的人性化,即一切从人出发,适应人的心理、行为特点,使居住建筑满足人的生理、心
学位
论文首先论述了人文地理学和乡土建筑研究的关系,介绍了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研究乡土建筑的背景和现状.接下来作者研究了人地关系理论和地理空间行为论在乡土建筑研究中的运用,
可拓建筑策划是针对建筑设计项目中的矛盾问题及创新问题、应用可拓学所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策划信息与数据。可拓建筑策划需借助各种信息收集方法与工具对
历史上,许多国家的承办城市将世界博览会选址于城市滨水地区.本论文以较为典型的十一届滨水世博园案例进行分析,从规模与内容、模式与原则以及意义等方面对滨水世博园的开发
论文对我国传统街区更新改造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伴随而生的两种思路——甚于“乌托邦”的思路和基于“传统”的思路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多元化的传统街区更新改造思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