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罗:远处的一位反射者——印象主义方式解读《吉姆爷》的现代性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姆爷》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完成于1900年。作为一名世纪之交的作家,康拉德的作品既秉承了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同时又带动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与其他世纪之交作家不同的是,康拉德作品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于他对“真实”的理解与诠释。具体而言,他的作品既具备了维多利亚时期所关注的外部世界的客观真实,同时又具备了现代主义创作所强调的内部世界的主观真实,从而在作品中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有机融合,成功解决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问题。在《吉姆爷》中,这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主要由故事叙述者马罗及主人公吉姆加以实现。两人分别代表了反应外界的主体及被反应的客体。康拉德把马罗安置在读者与小说主人公吉姆中间,他就像一块反射界面,反射出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并用自己的声音连接各种印象,把它们按人脑反映外界的一般规律加以有序地拼接起来。 笔者认为,在实现《吉姆爷》作品的真实性过程中,康拉德主要运用了印象再现的方式,开拓了主体接受外部世界的新途,成功地把原作用于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移植入了文学创作中。有些学者在研读康拉德作品时,主要运用传统印象主义方式解读作品中出现的视觉冲突及象征主义效果。而本文则侧重于结合伯格森的印象主义思想,通过马罗的主观体验,尤其是知觉与想象,解读马罗如何依靠个人的感官,记录并且发展对于吉姆的印象。同时将阐述康拉德如何在展开印象的过程中,把解释、描述印象的过程模糊化,让读者积极参与并主动解读,来寻找那模糊的,不确定的“真实”。这种解读的过程能发现康拉德个人对“真实”的美学感悟,也能更好的理解康拉德作品中的现代主义特点。在叙述方面,康拉德极为重视读者与小说世界的距离问题,为了避免把事件交代地过于清晰,而让马罗取代了全知叙述。马罗正如远处一块隔板,一边按照一定规律反射着隔板那边的吉姆的影像,一边阻挡了读者的视线,让影像呈现变得模糊而不明朗,产生了印象主义中的模糊与绵延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通过马罗的主观体验与叙述过程,分析康拉德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吉姆爷》,探索作者如何在作品中发展印象,并在印象中融入独特的现代性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康拉德为推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期刊
本文从语言差异和功能等值的角度来探讨翻译问题。英汉两种语言属于完全不同的语族,它们之间在语音、形态、句法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分别使用英语、汉语的两个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