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最早在1813年于美国被发现,目前该病已广泛蔓延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一些国家通过采用基因缺失疫苗结合野毒株抗体ELISA检测方法,已控制或根除了PR。我国大多数猪场现也广泛使用该法将该病由区域流行控制为散发流行,发病率大幅降低,但近几年该病又有增长趋势,说明其野毒感染的情况依然严峻。为了解湖南省各地市规模化猪场中PR野毒感染情况,本研究从湖南省14个地市的PR免疫规模猪场共采集4288份猪血清,采用ELISA方法分别对PRV gE和gB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208个规模猪场中,PRV gE抗体场阳性率为21.0%(81/208),个体阳性率为38.9%(901/4288);在157个PRV免疫猪场中,PRV gB抗体场阳性率为64.6%(102/157),在所检测的免疫血清样品中,gB抗体阳性率为78.1%(2233/2858);从养殖规模来看,存栏量在1000头以上的大型猪场PRV 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2.9%;在季节分布上,夏季猪群的PRV 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5.1%;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中,以母猪PRV 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6.2%。以上数据表明PR在湖南地区仍广泛流行,野毒感染情况较为普遍。另外,针对部份猪场提供的临床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解剖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PR病例,采集病死猪的脑组织、肝脏、淋巴结等病料,通过PCR检测、病原分离进行确诊;并进一步通过分离培养获得两株PRV野毒株,分别命名为HN-YY和HN-NX,其病毒滴度分别为10-7.7/0.1 mL和10-7.75/0.1 mL。对这两株PRV野毒株的gB、gH、gL、gI、gM、gG、gE、TK和PK共9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通过比对其核苷酸序列,通过绘制基因进化树,进一步了解这两株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发现PRV分离株HN-YY的gE基因氨基酸序列在第491位发生了天冬氨酸(Asp,D)的缺失;gG基因氨基酸序列在第177位的谷氨酸(Glu,E)突变为甘氨酸(Gly,G),以及在第329-366位有一段氨基酸的插入(SPAAPVEGAGDGEEGHGDEEDEELTSSDLDNIEIEVVG)。PRV分离株HN-NX的gE基因氨基酸序列在第562位的苏氨酸(Thr,T)突变为色氨酸(Trp,W)。基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的两株PRV与国内大多数参考株处于同一个分支,而国外的参考株处于另一分支,这说明这两株PRV变异较小,与国内流行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以上结果可为湖南省PR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