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肺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这与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肺癌又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lung cancer,SCLC),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非小细胞肺癌,大约占肺癌总数的85%左右。我们都知道越是早期的癌症其治疗效果越好,肺癌也不例外,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病变较局限,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小,手术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低剂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low 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广泛普及和应用,甚至许多乡镇医院都已经配备了 LDCT,这使得早期肺病变的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对于肺癌的早期治疗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最近的一些临床上的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胸腔镜辅助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于治疗早期肺病变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它不仅能从肿瘤学上达到和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同等的疗效,更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正常肺组织同时还能有效保护段间静脉不受损伤,能相对地缩短患者术后恢复周期和提升术后的生活质量。尽管胸腔镜辅助肺段切除术对于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如何精准地识别段间平面始终是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难点之一。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识别段间平面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血管法和支气管法。本研究中提出的“单纯动脉结扎法”是血管法中的其中一种,我们把“单纯动脉结扎法”识别出的段间平面与结扎肺段动脉和支气管后识别出的段间平面进行对比,来研究“单纯动脉结扎法”可行性及优势性。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研究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临床诊断为Ⅰ a、Ⅰ b期(第八版肺癌TNM分期)非小细胞肺癌且拟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病例信息。每一位拟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均通过海信手术辅助系统(Hisense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system,HCAS)行患侧肺组织的三维重建。根据重建的肺组织。医生可以清楚地定位病灶,分辨靶向肺段的动、静脉和肺段支气管。实验方法如下:第一,所有患者均行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行对侧单肺通气,根据术前三维重建,我们精准游离出病灶所在肺段的动脉,并将其结扎。第二,用纯氧进行双肺通气,确保患侧肺组织完全膨胀后停止一切胸腔内操作,等待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明显的段间平面(Plane 1),用电凝钩在肺表面进行标记。记录等待平面出现消耗的时间(T1)。第三,再将病灶所在肺段的静脉及支气管结扎,再次用纯氧进行双肺通气,方法同上一步。我们可以获得第二次的段间平面(Plane 2)和第二次等待时间(T2)。通过测量两次段间平面的最大距离(D),来评价两者的一致性。通过t检验(Student’s t test)来分析两次等待段间界面出现时间的差异性,分析成功获得段间平面组与失败组的患者年龄、性别、肺功能通气和弥散指标(FEV1%、TLCO%),结节大小的差异性。以上数据分析均通过SPSS 2.0(IBM,SPSS Statistics,Chicago,IL,USA)软件分析。研究结果: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临床诊断为Ⅰ a、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且拟行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的患者共104名,肿瘤位于右肺上叶有24例(23.1%),右肺中叶有25例(24.0%)the左肺上叶有40例(38.5%),左肺下叶有15例(14.4%)。99(95.2%)名患者通过“单一动脉结扎法”成功获得清晰、精准的段间平面,其中85(81.7%)名患者最终成功实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比Plane 1与Plane 2结果显示:完全一致的94例(94.9%);基本一致的5例(5.1%);有差异的0例(0%);第一次段间平面出现所消耗的平均时间:T1=13.6±2.7 min(范围:8-25 min),第二次段间平面出现所消耗的平均时间:T2=13.0±2.6 min(范围:8-23 min),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成功获得段间平面组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明显高于失败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7±16.37%vs 83.7±23.80%,P=0.015)。成功实施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85例患者,平均切缘宽度为2.84±0.51 cm,平均手术时间为165.6±18.3 min,平均手术出血52.1±20.2 ml,平均胸管引流时间为3.9±1.3 d。2例发生与手术操作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研究结论:“单一动脉结扎法”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可以简便、有效、精准地识别段间平面,尤其适合肺段静脉和肺段支气管不易游离的患者。同时我们还发现是结扎肺段支气管与否并不影响段间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