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通过对城市社区居民体力活动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体力活动干预并评价其效果,探讨干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与措施。2方法以杭州市拱墅区的5个街道共33个居委会为调查现场,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杭州市拱墅区506名社区成年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由政府、卫生、教育、体育、药监等10多个部门组成的社区健康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体力活动干预措施,建立支持性的环境。在为期一年的干预后随机抽取其中的63名居民做干预前后自身对照效果评价,对干预后是否发生体力活动水平改变作进一步分析,探讨未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3结果居民每周体力活动(包括高强度、中等强度和步行)总量在教育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组每周体力活动总量最低,为1957.04±201.18MET.min,中学(包括中专/技校)学历组次之,为2449.12±167.05MET.min,而小学及以下学历组每周体力活动总量为3300.44±370.63 MET.min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等每周体力活动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WHO的推荐,按每人每天至少进行30 min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体力活动的标准来统计,有72.73%居民周体力活动总量达到WHO推荐的最低标准。男性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教育程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高中等水平体力活动18~29岁组为20人(4.17%),30~49岁组为39人(8.13%),50~64岁组为51人(10.63%),男性高中等体力活动水平随着年龄升高而增加;男性高中等水平体力活动按教程度来分析,中学(包括中专/技校)学历组最高(13.54%),小学及以下学历组最低12(2.5%)。关于增加体力活动的意愿分析,增加体力行为各阶段分布情况调查发现38.54%的居民从来也没有计划过要运动,14.23%的居民在近6个月内考虑过要运动,有6.13%的居民准备在近30天内开始运动。对每天工作之外的时间(下班时间)里有意识的减少坐着的时间(如减少看电视或其他坐着的活动)的行为各阶段分布情况调查,43.87%的居民从来也没有计划过要运动,10.67%的居民在近6个月内考虑过要运动,有6.52%的居民准备在近30天内开始运动。调查中发现有160人(31.62%)认为没有原因妨碍参加运动,而346人(68.38%)认为由于各种因素妨碍自己参加运动。针对阻碍居民参加运动的不同因素分析,没时间、天气太差、意志力不强、没精力等四项为主要原因,分别为195人、143人、106人、103人,占认为由于各种因素妨碍自己参加运动居民的56.36%、41.33%、30.64%、29.77%。其次为身体不好,体质差、因工作、家庭需要没法参加运动、对运动没兴趣或不喜欢、没有人和我一起做运动或太辛苦等。对63例自身对照的观察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干预前后每周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包括高强度、中等强度和步行)总量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有47例周体力活动总量达到WHO推荐的最低标准,占74.60%;干预后人数和比例没有发生变化。通过自身对照比较,干预前后周体力活动水平存在一定变化,干预前6例低水平和1例中等水平体力活动的观察对象干预后转为高水平;干预前6例低水平体力活动的观察对象干预后转为中等水平;但分别有2例高水平和7例中等水平的观察对象在干预后转变为低水平,但干预前后居民自身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50岁以下男性、高学历居民的体力活动总量处于较低水平,必须引起重视和关注。干预措施对提高居民体力活动总量效果不明显,但对干预前处于低水平体力活动的居民,体力活动水平有所提高。提示今后在干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对处于低水平体力活动的居民的干预力度,同时也不能忽略已处于高水平及中等水平体力活动的居民维持和巩固一定频度和总量的体力活动,养成并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建议制定体力活动干预方案应以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为重点,积极发挥各部门的联动作用,为“全民积极体力活动”这个目标创造支持性的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媒体环境等,在社区大力开展体力活动干预,如支持积极的交通出行,鼓励居民参加健身活动、增加日常体力活动水平和户外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