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而言,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一百年。这一世纪的前50年以动荡不宁的战争和革命为主线,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彻底摧垮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跳出了历史设下的“怪圈”。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意义的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华日报》出版的这段时间,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到解放战争初期,在它停刊两年后,新中国就诞生了。可以这样说:《新华日报》对这段历史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作了忠实的报道和参与,它不仅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和历史记录,同时也是现代历史转折的见证。 同时,《新华日报》作为传播学的一个个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仅与国民党的报纸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与非官方的其它资产阶级的报纸,在政治上也表现山它是一张旗帜鲜明的,具有无产阶级党性特色的党报。又由于它是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与中共在解放区所创办的报纸也有所不同。在这种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下,它把中共的公开斗争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经受了各种困难环境和复杂局面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工作经验,使它在中共创办的报纸中别具一格。它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和中共的新闻事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就世界新闻史来说,也是一部稀有的历史遗产。非常遗憾的是,进入21世纪,人们在讨论全球化的后果时,不再局限于经济的全球化,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全球化。然而我们对《新华日报》的研究工作,仍然没有跳出仅凭固定的想象、从革命史和新闻史的角度、仅根据报刊文章内容来讨论分析研究《新华日报》。这种现状与《新华日报》在中国历史上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 本文用传播学理论、新闻史的研究方法与历史文体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华日报》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地说,论文将通过更丰富的实证,分析《新华日报》创刊的历程,本身内在的编辑队伍构成,消息来源的加工方式及传播方式,进而探讨《新华日报》外显的多方面的事功,从而不仅全面深入地再现《新华日报》的存在,并且试图尝试建立一个报刊研究的模式。 首先,本文从媒体的互动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给我国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入手,总结了国外媒体影响力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选择颇具特色的《新华日报》作为研究对象来深化对报刊的研究。回顾了有关对《新华日报》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说明了本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 其次,本文从办报的基本环节。即背景、创刊、宗旨,编辑、发行等四个方面对《新华日报》进行纵向考察,说明这些因素是使《新华日报》的内容各具特色与风格得以形成的渊源与情境,它们是《新华日报》得以向公众传播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紧扣本文主题的一个脉络。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传者、信息、受者三个方面来探讨《新华日报》的信息来源和加工传播。详细分析了《新华日报》的信息来源的渠道,作者群的角色分析,读者群的分澎博士学位论文!)()(万()几ALI)155仁RTAI’ION 布以及与读者群沟通的方式,说明《新华日报》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大背景’「,它之 所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经过中共办报_f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动员各方而积极因素,排除各方 而不利因素的千扰的情况下产生的。 再次,木文主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是从报刊的版而刊登的内容疏理lJl《新华日报》产生 影响的诸多表现。木文认为,《新华日报》之所以产生如j比巨大的影响,除了以_L所介绍的各种 因素之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新华日报》这个报纸木身的力最,即随着报刊力虽的壮大,它衍生了一系列的各具特色的革命报刊: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除了具有这一时代报业的共性之外,比较注意不时地利用)’‘告直接或间接地宜传中共自己的政治J三张、进行政治斗争。作为它的从业人员,除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办报质最之外,还不时地加强与同业的沟通。在办报的过程中,不但从事着宣传革命的角色,而且也自觉地从事着革命的伟大实践。其二是对《新华日报》的正主题和副主题进行分析。木文认为,由于对《新华日报》解读上的偏差,过去往往以为它是中共在国统区专门同国民党作斗争的一张报纸,这一观点是不全而的。并明确指出诞生于激烈抗战年代的《新华日报》,宣传抗日是它的中心主题。最起码说,《新华日报》从创刊到抗战胜利的七年半中,其办报宗旨始终都没有离开抗日这一主题。尽管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而必须在报上发表一些直接问接批评反击的文章,或刊山一些直接问接揭露国统区黑暗统治、人民生活困苦而激起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方面的文章,但说到底这些文章仍未离开抗日主题。而直接反映抗日的内容更是占大部分版面,这主要包括揭露日寇暴行、唤起民众抗战,报道中国军民与日寇血战的英勇事迹和辉煌战绩及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反应和支援,在战争重大转变时期对战局进行精当分析,解答群众抗战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宜传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