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S A P)大鼠模型,研究S A P大鼠小肠上皮细胞促炎抗炎细胞因子I L-6、I L-1 0及粘蛋白M U C 2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并给予清下活血方制剂进行干预治疗,以探讨清下活血方对S A P大鼠肠粘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空白组,n=12)、SAP组(模型组,n=24)、清下活血组(治疗组,n=2 4),每组分2 4 h、4 8 h、7 2 h三个时间点。(2)空白组仅开腹,翻动胰腺、十二指肠肠曲等脏器后关腹。S A P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0.1 m L/1 0 0 g)胰胆管逆行注射制备S A P大鼠模型。治疗组在造模2 h后予清下活血方溶液灌胃(1 m L/1 0 0 g),每1 2 h一次,连续给药。(3)三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 4、4 8、7 2 h三个时间点麻醉后进行取材,腹主动脉采集血液,分别摘取大鼠胰腺及小肠组织进行检测。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观察大鼠胰腺和肠粘膜的病理学变化,分别按照S c h m i d t标准及C h i u氏评分法评价胰腺及肠粘膜损伤程度,荧光定量法(R t-P C R)检测小肠上皮细胞中I L-6 m R N A、I L-1 0 m R N 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上皮细胞中M U C 2的表达。采用S P S S 1 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造模时可见胰腺组织明显肿胀充血,提示造模成功。2.模型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在2 4、4 8、7 2 h三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 1);治疗组三个时间点血清淀粉酶的水平高于空白组(P<0.0 1),与模型组各时间点比较有所降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 5)。3.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胰腺病理学评分在2 4、4 8、7 2 h均高于空白组(P<0.0 1),治疗组各时间点胰腺病理学评分低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 5)。4.模型组和治疗组在2 4、4 8、7 2 h三个时间点小肠组织的病理评分均高于空白组(P﹤0.0 1);治疗组三个时间点病理评分低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 5)。5.模型组各时间点I L-6 m R N A的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增高(P<0.0 5),且增高程度与时间成正比,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I L-6 m R N A的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I L-1 0 m R N A的水平显著增高(P<0.0 1),且增高程度与时间成反比(P<0.0 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I L-1 0 m R N A的水平显著增高(P<0.0 5或P<0.0 1),以4 8、7 2 h两时间点最为明显。6.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的M U C 2染色评分明显降低(P<0.0 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M U C 2染色评分有所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 5)。结论:1.清下活血方可降低S A P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胰腺组织形态学评分,对急性胰腺炎具有治疗作用。2.清下活血方可降低S A P大鼠小肠上皮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I L-6水平,提高抗炎性细胞因子I L-1 0水平,重建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减轻肠道组织损伤。3.清下活血方能有效保护S A P大鼠肠上皮细胞,增加M U C 2分泌量,从而修复肠粘膜层,对S A P引起的肠粘膜屏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