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渤海湾西岸滦河入海口滨岸潮间带、青岛日照沿岸潮间带、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的现代沉积中的生物遗迹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对底层沉积物性质(粒度、含水率、盐度、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测试分析,主要研究了我国东部沿海潮坪沉积中现代生物遗迹的种类、形态和产状特征、组合和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并与部分遗迹化石做了对比,从而建立了现代潮间带沉积中的生物遗迹组合。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本次研究区的潮坪沉积中发现了16种现代造迹生物,如:泥螺(Bullactaexarata)、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弹涂鱼(Periophthalmuacantonensis)、螃蟹(Brachyura)、虹光亮樱蛤(Moerellairidescens)、竹蛏(Solenstrictus)、沙蚕(Nereissuccinea)、海葵(Sea anemone)、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寄居蟹(Paguridae)、鸭嘴海豆芽(Lingulaanatina)、四角蛤(Mactraveneriformis Reeve)、扁玉螺(Glossaulaxdidyma)、斑玉螺(Naticamaculosa)、蝼蛄(Gryllotalpa)和泥甲虫等,他们营造了多种行为习性的生物遗迹类型,包括层面的运动迹(拖迹、爬迹、足辙迹)、停息迹、生殖迹、排泄迹,层内的居住迹、觅食迹、逃逸迹以及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2)通过对底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含量、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物含水率、盐度等的测试和分析,发现不同性质的底层对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3)通过将现代生物遗迹的形态特征、产生环境与相似遗迹化石进行对比,发现与遗迹化石类似的现代生物遗迹包括似Arenicolites、似Skolithos、似Psilonichnus、似Thalassinoides、似Planolites、似Gordia、似Psammichnites、似Diplichnites、似Didymaulichnus、似Bipodomorpha等共10个遗迹属。(4)建立了滨岸潮间带不同沉积环境下8种现代生物遗迹组合,即:(1)似Skolithos-Arenicolites-Psammichnites遗迹组合可代表三角洲滨岸潮间带靠近河口和河道处水动力条件相对较高的沉积环境,多位于该沉积环境的低潮区,属咸水环境;(2)似Planolites-Thalassinoides-Psilonichnus遗迹组合产生于三角洲滨岸潮间带远离河口和河道处水动力条件相对较低的沉积环境,通常位于高潮区,属咸水环境;(3)似Diplichnites-Psilonichnus遗迹组合出现在三角洲滨岸潮间带远离河口、主要受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沉积环境,底层沉积物粒度较粗,位于中-低潮区;(4)似Gordia-Skolithos遗迹组合发现于急剧多变的海岸潮间带沉积环境,潮间带高-中-低潮区均可见;(5)似Psilonichnus-Didymaulichnus遗迹组合主要位于高潮区,属于中纬度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海岸沉积环境;(6)似Skolithos-Arenicolites-Gordia遗迹组合可指示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河口湾半咸水的潮间带沉积环境,底层沉积物颗粒较细、含水率高、底质较软;(7)似Planolites-Diplichnites-Psilonichnus遗迹组合出现于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河口湾半咸水环境的潮间带沉积环境,底层沉积物多为半固结状态并主要由灰色粉沙和含砂粉沙组成,含水率较低;(8)似Skolithos-Psilonichnus遗迹组合常产生在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河口湾半咸水的潮间带沉积环境,并主要分布于潮间带的中-低潮区,底层中的沉积物含水率高,属过饱和的汤底。(5)基于上述现代生物遗迹组合的组成、分布和底层沉积物特性分析,建立了现代生物遗迹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