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行列,同时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形成了重大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题愈加凸显。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缓和,经济发展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时期,即后危机时代。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犹存,正在进入另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遭受金融危机的“蹂躏”,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回落,另一方面是危机后经济的逐步回暖,步入后危机时代。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的“动荡”会对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的客观现实,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大学生就业预期、职业意向、就业区域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反映或折射出大学生就业或择业中的种种问题。为了反映危机前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新特征或新趋向,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为节点,将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8年为第一阶段,即危机前阶段;2009年-迄今为第二阶段,即后危机时代。通过数据收集,分别对两个不同阶段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描述和比较。 应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访谈,本文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预期、职业意向和就业区域三个方面的新趋向进行考察。得出如下调查结果:一、就业期望方面:薪酬预期更趋理性、择业更加注重发展空间、就业更加重视能力提升;二、职业意向方面:就业和职业规划意识增强、出国和创业意愿降低、就业部门多集中国家事、企业单位、职业类型多偏向管理、技术型工作;三、就业区域方面:二线城市成为就业主力、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走高、家庭因素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变大、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增强。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根据后危机时代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新趋向,本文立足应对危机、促进就业的原则,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多维度、立体式政策建议:一、政府:制定就业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有利于就业的产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设信息网络、实现供需方信息共享;完善就业机制、保障大学生合理流动。二、企业:理顺就业通道,搭建就业平台。更新用人观念、树立科学用人观;强化社会责任、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加强校企合作、缩短就业适应期。三、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育人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培育社会所需人才;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规划、加强职业引导。四、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调整就业观念、降低就业预期;夯实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素质;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定职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