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至研究”已有90年,先哲前贤著述不断,从全方位呈现了其人其学的丰富意义。本文选取冯至从“抒情”到“存在”这两个阶段诗歌,重点论述其自然意象的演变,对冯至诗歌之“自然意象”进行了番梳理与研究,意在强调“自然意象”作为冯至文本的一个突出存在,其重要性较单纯“因论而论”更为接近冯至真实创作状态,通过自然意象这一视角增加了进入冯至诗歌研究的一种可能性。本文第一章写冯至“早期诗歌自然意象的传统内蕴”。冯至《昨日之歌》所涉自然意象,部分脱胎于传统诗词常用意象,这种痕迹源自他最初的阅读经验,表现为或直取传统意象或化用其意,诗人借古抒今,截取那些“诗意盎然”的自然意象,来浇自己之块垒,也正是因为这些常见的入诗之景,让其前期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征。本章通过对冯至早期诗歌的细读,发现他早期循着内心需要转向师承德国浪漫派,其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的风格,亦不脱传统内蕴。第二章写“演变的中介:留德经历与里尔克的影响”。重点写冯至在30年代言说殆尽,停止写诗后留德间受到的影响。里尔克的“观看和工作”、心的谦虚、“选择和拒绝”理论,无不对冯至的自然观以及其自然意象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诗人诗中的自然脱离了“以我观物”范畴,而已然进入“自在自为”,进入了生命敞开的状态,我与万物交流,万物与我交流,自然自有其节奏与呼吸,“共同组成了一个真实、严肃、生存着的共和国”第三章为“演变之一:人与自然的生命同构”。自然在冯至诗歌中,不仅是孤立存在,仅仅作为美学的一个表征,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生命同构,本章探讨了冯至诗歌中“人与自然”从分裂、难以调和到融合、天人合一,并且自然超乎于人之外表现了一种自足性,这都是本章的重点论述内容。本章提出了诗人通过审美来弥补人与自然的裂痕,以期抵达诗意地栖居。本章还探讨了冯至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从浪漫主义到存在主义,诗人对死亡的理解,从“未知生,焉知死”到“向死而生”。第四章为“演变之二:人之路的归途的探讨”。本章通过对冯至诗歌“路的意象”的剖析,来反照冯至诗歌从浪漫主义到存在主义的演变。作者从“独立茫茫”、“歧路上彷徨”,到“铸成一把锄头,/去到田间耕地”,直到发出“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这样存在主义的声音。本章重点探讨了“路的意象”,借以直切诗人困境的核心,去“观察”诗人如何在这路的意象里寻找“人之路的归途”,而让生命超越现实空间,进入无限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