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创造性心灵的灵感源泉,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对《中庸》英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译文本身,而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中庸》的翻译这方面并不多。因此,本文借助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结合他们各自的文化身份,探究其对《中庸》英译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研究者不再将翻译仅视为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更多关注文化在翻译中的影响和作用。“文化身份”作为全球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关键词,为翻译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分析译者文化身份有利于我们对译者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文化意图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中庸》的两位译者——理雅各和辜鸿铭,在学界享有盛名,各自拥有其不同的文化身份。理雅各(1815-1897),19世纪英国汉学家、苏格兰新教传教士,他翻译的《中国经典》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辜鸿铭(1857-1928),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学者,他一生都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并在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中居于独特地位。基于此,本文分析讨论了两位译者翻译目的对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的影响;译者宗教信仰和源语文化对《中庸》核心概念和文化信息解读的影响;译者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法对其译本语言风格的影响等等。笔者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对译者文化身份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此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及本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回顾文化身份的发展,介绍《中庸》及其文本翻译的历史进程。第三章分析《中庸》英译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分别探讨理雅各和辜鸿铭两位译者的文化身份。第五章借助平行语料库对比分析《中庸》文本,论证译者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的影响。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