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以新的理念和角度重新树立教学观、学生观,而教学语言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之一,是历史教师响应新课改理念不容忽视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从新课改的角度探究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程度,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出谋划策。本文的绪论和第一章主要就前人有关教学语言的文献综述和历史教学语言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探讨。第一章中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历史教学语言的特点,从教学环节和表达方式概括了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分类,最后,总结了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的基本意义。第二章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教师访谈和具体案例探究了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基本语言技能的缺失,教学语言示范性、科学性的缺失以及教师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过分利用弱化了教学语言。并就问题分析了原因,第三章对具体的问题成因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历史教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巧妙设计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等还要不断提升自己,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语言观,博采众长,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语言素养。这些策略和途径不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希望对于位于一线的历史教师提供一些有用的实践意义,也为即将登上讲台的自己提供理论指导。历史教学语言素养提高非一朝一夕之事,是教师在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实践锻炼中进步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最主要的教学工具即教学语言,每位历史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追求有效的教学语言,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促进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