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选取不同麻醉药物,观察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变化,判断不同麻醉药物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介入手术治疗的120例患有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纳入标准:患者术前曾行全脑血管造影或行核磁共振(MRI)检查已经确诊患有颅内动脉瘤,无介入手术治疗禁忌症。术前检查患者心、肺功能无明显异常,肝肾功能正常。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丙泊酚麻醉组、七氟烷麻醉组,每组入选60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前7天未使用抗氧化剂药物。所有患者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6~0.1mg/kg、舒芬太尼0.2~0.4μg/kg,丙泊酚1.0~2.0mg/kg、罗库溴铵0.6mg/kg诱导,气管导管前端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术前评估确定及可疑困难气道者采用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增加插管成功率,减少插管次数,降低患者循环波动幅度。肌松起效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设定潮气量(VT)6~10ml/kg,呼吸频率(R)12~16次/min,吸呼比(I:E)1: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35mm Hg(1mm Hg=0.133k Pa)之间,丙泊酚组采用TCI靶控输注丙泊酚2~4μg/ml和瑞芬太尼0.1~0.2μg/kg·min维持麻醉,七氟烷组为吸入七氟烷1.0~2.0 MAC,加瑞芬太尼0.1~0.2μg/kg·min维持麻醉。罗库溴铵0.2~0.3mg/kg间隔30min追加保证肌松,脑电双频指数(BIS)46~55。维持液体为乳酸钠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按2:1比例以4~6ml/kg·h静脉滴注。为了维持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正常范围,必要时应用去甲肾上腺素0.04~0.1μg·kg·min-1、硝酸甘油0.2~0.8μg·kg·min-1、艾司洛尔10~30mg、阿托品0.5~1mg。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给予肌松药罗库溴铵,术后停止维持麻醉药物,按2:1比例给予新斯的明和阿托品,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至术前状态后充分吸痰拔管送回神外监护室。分别记录术前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期间患者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在不同时间抽取静脉血,化验麻醉诱导之前(T0)、手术结束后6 h(T1)、24h(T2)、48h(T3)和72h(T4)血清中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并于手术满三个月后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s)描述,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选取P<0.05为差异显著性水平。结果:通过比较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史、ASA分级、病变部位、术前GCS、术中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通过对患者血清中丙二醛、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活性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在T2、T3、T4时间段的丙二醛浓度较术前T0时间段明显升高(P<0.05)。在T2和T3的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术前T0显著降低(P<0.05)。在T1、T2、T3、T4中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泊酚组显著高于七氟烷组(P<0.05),在T1、T2上过氧化氢酶活性丙泊酚组高于七氟烷组(P<0.05),在T1,T2,T3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丙泊酚组显著高于七氟烷组(P<0.05)。通过对比2组患者术后三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结果可知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药物都能降低行内动脉瘤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与吸入麻醉药物七氟烷比,静脉麻醉药丙泊酚能更好地降低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丙泊酚较七氟烷更适合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