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贵州省普定县的陈家寨喀斯特小流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改进Stewart对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稳定性和保护机制的不同及其含量绘制土壤有机碳的特征曲线,并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特征曲线的影响,以期对土壤有机碳数量、质量及稳定性的认识和评价提供参考。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Stewart等的分组方法的基础上,额外考虑了水溶性有机碳,并分出水溶性有机碳组分;将未保护的粗颗粒组分重新命名为粗颗粒及破碎团聚体组分,并通过密度浮选、分散、筛分、离心和酸解等步骤进一步分组。改进后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土壤有机碳归纳为6种保护机制,分别是不受保护、物理保护、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较原方法增加了物理+化学保护和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2种保护机制。(2)借鉴土壤活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探索并确定了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组分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比色波长490nm,显色时间2小时。对比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与TOC仪法测定的WSOC值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88,P=0.122),乘以系数1.28即可校正为TOC值。(3)利用改进后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将五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进行分组,分别获得六种有机碳组分,土壤各组分碳含量大小趋势相同,但各组分碳含量绝对值差异较大。对于不同组分而言,五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均表现为:稳定有机碳组分含量最高(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最高,其次为活性有机碳含量,物理保护有机碳含量最低,说明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主要储存在稳定有机碳中。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而言,活性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以及稳定有机碳组分(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致为耕地<果园<荒草地<人工林地<灌木林地,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大小趋势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各保护机制下含量的累积结果(土壤有机碳特征曲线)表明,灌木林地不同保护机制土壤有机碳累积量都最高,人工林地与荒草地累积规律基本一致,果园与耕地累计规律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对于土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而言,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保护)的分配比例最高,其次是活性有机碳组分,物理保护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