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人格作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道德主体自觉接受和内化道德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整体,是个体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当前我国大学生整体道德人格发展呈现积极健康态势,但仍然存在知行脱节、道德情感具有消极性、道德意志具有依赖性、道德行为不稳定等状况,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亟需引起关注。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自愿无偿地在课余时间参与有组织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志愿行动深入到基础建设、社区服务、抗震救灾、支农支边、大型体育赛事、跨国援助等各个领域,有效地补充了政府行为和市场经济的缺陷,成为21世纪社会和谐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学生志愿者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是同龄群体的“道德榜样”,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道德人格发展问题。同时,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社会生活变化过程中发展的个体,其可塑性和可变性表明其道德人格尚具有进一步的优化空间。因此,探究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人格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质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其道德人格发展又能够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进行干预,成为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为研究主题,以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与非志愿者大学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总体特征及具体特点,考察影响这些特质形成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并针对这些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如何优化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总体特点是:第一,大学生志愿者与人为善特质发展水平高,具有明显的利他和社会责任意识;第二,与非志愿者大学生相比较,大学生志愿者刚正无私特质发展水平显著较高,表明其道德主体性和独立性更强;第三,大学生志愿者整体道德人格特质发展水平较高,但其具体道德行为激发作用的自我调节机制依然不健全,道德人格发展尚未完善。 2.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具体特点:性别、年级、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四个变量与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总体特点并无直接相关性,没有显著影响到道德人格特质水平,但并非对任何一个特质方面都无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对各因素的影响。 3.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形成的主体因素:宏观环境有文化传统、道德榜样和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环境有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及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学习。 4.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优化可以从激发大学生志愿者道德学习的需要与动机、加强道德理性能力培养、构建道德榜样影响的多元模式及优化志愿服务实践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