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和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目前关于群落构建一些假说的普适性仍存在争议。经典理论认为,自然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是由生态位过程决定的,而Hubbell等认为中性过程对自然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随后Gravel将两种理论进行统一,提出了“连续体假说”,认为中性过程和生态位过程是连续体的两个极端,自然界的大多数群落构建机制都遵循连续体假说,即由两个过程共同作用,二者的相对作用大小因研究尺度、物种属性和生境等有所不同。本研究选择山西省垣曲县北方铜业铜矿峪矿十八河尾矿坝为研究样地。对尾矿坝优势植物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内生真菌(Endophyte)、根域(Root zone,包括根际和非根际)以及非根域(Non-root zone)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开展研究,旨在揭示重金属污染环境下不同类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构建机制和内在联系。基于16S rDNA和18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以及rDNA-ITS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白羊草内生真菌、根域以及非根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利用相关性分析、Mantel检验、结构方程模型、方差分解和零模型,分析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探讨中性过程(随机性过程)和生态位过程(确定性过程)在局域尺度污染环境下微生物群落构建中的相对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铜尾矿库白羊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rDNA-ITS系统发育(1)利用PDA培养法,从生长在6个不同恢复年限的子坝的白羊草中共分离出21种不同形态的内生真菌。各菌落形态各异,生长速度位于8.24887.638 mm/week之间,孢子形态以球型和椭圆型为主,孢子大小介于0.6827.072μm间。(2)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这21种形态的内生真菌其5.8S-ITS序列有8种,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赤霉属(Gibberella)、青霉属(Penicillium)、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香柱属(Epichlo?)、耙齿菌属(Irpex)和帚梗柱孢属(Cylindrocladium)。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恢复年限的子坝之间白羊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距离不一(00.985)。(3)将白羊草内生真菌与已知的吸附重金属的内生真菌做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与其他内生真菌相比,I21(耙齿菌属)与绿色木霉菌有较近的亲缘关系,I20(香柱菌属)和白腐菌有较近的亲缘关系。(4)不同恢复年限所形成的土壤环境差异对子坝之间白羊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距离与Jaccard相异性系数有显著影响,而空间因素对遗传距离与多样性差异的影响较小,表明环境选择是影响白羊草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格局重要因素。2.铜尾矿库白羊草根域及非根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根际、非根际及非根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α-多样性受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碳(TC)和pH影响最大,此外,土壤粒度和植物高度显著影响非根际和根际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2)真菌和细菌群落构建过程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除了非根域土壤和非根际真菌,其他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受植被影响,包括植被多样性和植被高度。土壤营养和重金属对非根域土壤真菌的影响较大,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3)零模型结果显示,生态位过程对根际、非根际以及非根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根际土壤细菌(零偏差值=-0.248±0.023)、非根际土壤细菌(零偏差值=-0.234±0.037)和非根域土壤细菌(零偏差值=-0.242±0.030)受生态位过程影响最大,其次为根际土壤真菌(零偏差值=-0.161±0.024)和非根际土壤真菌(零偏差值=-0.168±0.030),非根域土壤真菌(零偏差值=-0.141±0.023)受生态位过程影响最小。生态位过程对细菌的相对作用大于真菌,支持了“Size-dispersal”假说。以上结果表明,在重金属污染的局域尺度下,白羊草内生真菌、根际、非根际微生物以及非根域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均受确定性过程即环境选择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