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众对于少数群体的偏见,大抵是由于刻板印象及缺少对少数群体的接触,导致对该群体缺乏深入了解,存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因此群际间接触一直以来都是减少群际间偏见最常见的干预措施之一,接触假说认为,在正确的条件下,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接触将会导致更积极的群际间关系。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在现实环境中,群际间接触往往难以实现。因此想象群际接触这一干预措施被提出,来减少群际间的偏见。在Turner等首次研究发现,想象群际接触可以使群际偏见显著减少后,不少研究者开始研究想象群际接触这一方法对偏见的干预。想象群际接触作为群际研究的一个崭新取向,正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与重视。随着对群际接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接触效应,即群际接触产生的对外群体的积极态度可以转移到其他未直接接触的外群体中,该效应被称之为群际接触的次级转移效应(secondary transfer effect,STE)。STE效应不仅存在于直接接触中,也同样存在于间接的想象群际接触中。产生STE效应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群际焦虑的减少与群际移情的产生,因移情的产生与群际焦虑的减少,从而使积极态度从直接接触的初级外群体转移到了未直接接触的次级外群体。同时,在STE效应中,初级与次级外群体的相似度也是一个关键影响因素。目前关于想象群际接触的次级转移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中国的国情下理解想象群际接触次级转移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本土化研究,对于良好群际关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群际接触理论作为依据,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国情,探讨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是否会对少数民族的内隐偏见产生影响,以及想象群际接触干预的次级转移效应在中国国情下是否存在,并探讨群际焦虑、群际移情与群体相似度与想象群际接触的次级转移效应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包含三个子研究:研究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随机选取西南大学大学生74名,其中男生35人,女生39人,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相当且男女比例均衡,实验组进行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控制组进行无关想象,干预后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实验组与控制组对某少数民族的内隐偏见。研究一旨在探讨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是否会使被试对该少数民族的偏见产生影响。研究二采用2(干预内容)×2(群体相似度)混合设计,随机选取西南大学大学生70名,其中男生34人,女生36人,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相当且男女比例均衡,实验组进行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控制组不进行干预,干预后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实验组与控制组对少数民族1(初级外群体)、少数民族2(高相似度次级外群体)与同性恋(低相似度次级外群体)的内隐偏见。研究二旨在探讨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对少数民族1的内隐偏见产生影响后,是否会产生次级转移效应,从而对与少数民族1相似度不同的少数民族2与同性恋群体的内隐偏见产生影响,以及次级外群体与初级外群体相似度不同时,次级转移效应是否有显著性差别。研究三选取研究二中实验组全部被试,填写群际焦虑量表与成人用基本移情量表,分为两部分进行想象群际接触干预的次级转移效应的中介效应分析。第一部分为想象群际接触干预产生的积极效应从少数民族1转移至少数民族2(高相似度次级外群体)时,群际移情与群际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第二部分为想象群际接触干预产生的积极效应从少数民族1转移至同性恋(低相似度次级外群体)时,群际移情与群际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三旨在探讨群际焦虑与群际移情这两个因素在STE中的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想象群际接触的干预使被试对少数民族1(初级外群体)的内隐偏见减少,并产生了次级转移效应,使这一影响转移到了少数民族2(高相似度次级外群体)与同性恋群体(低相似度次级外群体)上,使被试对少数民族2与同性恋的偏见同样减少。2.想象群际接触的次级转移效应的产生,与初级和次级外群体间的相似度无关。3.当次级外群体与初级外群体相似度较高时,群际移情中的认知移情部分在STE效应中起中介作用,群际移情的情感移情部分与群际焦虑在STE效应中不起中介作用。当次级外群体与初级外群体相似度较低时,群际移情与群际焦虑在STE效应中均不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