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中国首位死因,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诊断能够进一步判断狭窄与血运障碍的关系,有助于治疗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是诊断功能性狭窄的“金标准”,但由于其需要在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的基础上进行,普及具有一定难度。临床急需一种无创性的冠脉功能性狭窄评价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有两个难题:(1)严重钙化伪影使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判断困难;(2)如何利用已有的CCTA信息进一步评价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CT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transluminal contrast attenuation gradient,TAG)的概念在2010年被提出,认为是能够反映功能性狭窄的无创性指标,但干扰因素多,采取TAG校正值(corrected coronary opacification,CCO)及校正的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transluminal attenuation gradientdistal,TAG-CCO)仍不理想。本研究将迸一步改良TAG-CCO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为无创性预测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提供新方法,希望能够减少病人的诊治费用、手术几率,减少冠心病的总体致死率和致残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改良方法评估 目的:通过对LAD、LCX和RCA与其同层面血管/血管组合管腔内对比度的相关性进行比较,以期得到改良的TAG-CCO并在正常冠脉中加以验证。 方法:本部分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行CCTA检查的连续的冠状动脉正常者。研究内容包括:(1)测量LAD、RCA和LCX及其同层面各支血管/血管组合管腔内对比度并计算相关性;(2)进一步计算正常冠状动脉TAG、TAG-CCO和改良TAG-CCO并比较TAG-CCO和改良TAG-CCO的差异。 结果:共纳入53名病人130支冠状动脉。LAD、LCX与升主动脉+RCA管腔内对比度之间相关性最强(r=0.782、0.701);RCA与升主动脉+降主动脉管腔内对比度之间相关性最强(r=0.839)。TAG-CCO和改良TAG-CCO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2),改良TAG-CCO更接近0。 结论:1.同层面管腔内对比度相关性的比较结果为改良TAG-CCO提供了理论依据; 2.正常冠状动脉改良TAG-CCO值较TAG-CCO更加符合血流动力学原理。 第二部分 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研究 目的:应用改良TAG-CCO方法和大样本进一步探讨TAG、改良TAG-CCO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及不同性质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本部分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冠状动脉狭窄病人,按照狭窄级别分组(1级组:DS≦24%;2级组:25%≦DS≦49%;3级组:50%=≦DS≦69%;4级组:70%≦DS≦99%;5级组:DS=100%)并同时分为软斑组、钙斑组及混合斑块组,并将第一部分正常冠状动脉作为正常对照组。测量各狭窄级别(1-5级)组、正常对照组的TAG、改良TAG-CCO值并比较;测量各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组的TAG与改良TAG-CCO值并比较。 结果:本部分研究纳入的186例病人:53例(130支)为正常对照组,133例(302支)为冠状动脉狭窄组。正常对照组和1-5级组的TAG分别为-12.39±4.401、-16.02±7.334、-16.21±6.059、-17.72±7.259、-19.72±7.349和-22.035±7.790HU/10mm (P<0.0001)。正常对照组和1-5级组的改良TAG-CCO分别为-0.01446±0.005、-0.01865±0.0065、-0.02227±0.00777、-0.02988±0.01541、-0.03274±0.01146和-0.03697±0.00923/10mm.(P<0.0001)。组间两两比较时,10组间(正常对照组vs1-5级组,1vs4级组,1vs5级组,2vs4级组,2vs5级组,3vs5级组)TAG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4组间(正常对照组vs1-5级组,1vs2-5级组,2vs3-5级组,3vs5级组,4vs5级组)改良TAG-CCO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软斑组(92支)、钙斑组(82支)和混合斑块组(128支)的TAG分别为-18.0414±7.1617、-18.789±7.5134、-17.943±7.5881 (P=0.7018);改良TAG-CCO分别为-0.0286±0.0124、-0.0266±0.0104、-0.0269±0.0107(P=0.4295)。改良TAG-CCO在3级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4),其中软斑组与钙斑组、混合斑块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改良TAG-CCO较TAG更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2.改良TAG-CCO可能更能够对软斑导致的3级狭窄进行校正。 第三部分 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诊断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初步研究 目的:以FFR为金标准探讨并比较TAG和改良TAG-CCO对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有意愿行FFR和CCTA的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纳入本研究。将所有冠状动脉分为无功能性狭窄组(FFR>0.80)和功能性狭窄组(FFR≤0.80);其中DS≥70%者同样分组。记录每支冠状动脉的TAG、改良TAG-CCO及FFR值,比较两组间TAG、改良TAG-CCO并计算TAG、TAG-CCO、CCTA及TAG联合CCTA及改良TAG-CCO联合CCTA对功能性狭窄的诊断效能;计算TAG、改良TAG-CCO与FFR三者间相关性。 结果:本部分纳入35例病人(37支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组和功能性狭窄组(-15.39±2.250vs-19.87±2.054HU/10mm)的TAG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561),改良TAG-CCO(-0.02521±0.001867vs-0.03260±0.002369/10mm)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79)。DS≥70% (24支)的TAG和改良TAG-CCO在两组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AG、改良TAG-CCO判定功能性狭窄病变的临界值点为-10.68HU/10mm、-0.032/10mm; TAG、改良TAG-CCO、CCTA、TAG+CCTA、改良TAG-CCO+CCTA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中,除CCTA和TAG-CCO联合CCTA有显著性差异(P=0.034)外,其余方 法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AG和改良TAG-CCO呈中度相关(r=0.5139)。 结论:1.改良TAG-CCO较TAG有进一步区别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可能性; 2.改良TAG-CCO+CCTA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具有明显优势; 3.TAG和改良TAG-CCO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