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是宏观经济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价格变量之一。汇率是调节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杠杆,是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政策工具。真实汇率(Real Exchange Rate),通常还被称为实际汇率,是汇率问题研究的一个核心实证概念,它几乎是所有与汇率问题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真实汇率是经过相对价格水平调整的名义汇率,是体现一个经济体的商品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中国这样一个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大国来说,真实汇率反映国家经济基本面,同时又调节着内外经济关系。1994年1月1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此期间,在内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经历了近30年年平均9.63%的高速经济增长,国内经济先后经历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压力的轮回;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既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要求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也经历了2002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国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政策争论表面看是围绕名义汇率调整问题进行的,但是其实质问题在于真实汇率是否失衡。经济增长和开放经济环境融合程度越深入,真实汇率的调节作用就越重要。对中国真实汇率的决定与评价需要在特定的汇率制度下构建正确的真实汇率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本文以真实汇率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视角,在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双重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民币真实汇率分析框架:第1章导论;第2章真实汇率理论和中国数据的测算和解析,是论文研究的基础;第3章至第5章分别实证研究人民币真实汇率的长期走势、中期定值和真实汇率在国际贸易收支中的调节作用,是论文研究的重点。第6章介绍了日本、德国在经济崛起时期面临汇率升值压力下货币走强的过程,运用修正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当前名义汇率升值条件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各章内容摘要如下: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文献回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等内容。第2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描述,以提供真实汇率研究的制度背景。对真实汇率的概念、分类及测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类测算。接着,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日本、香港、韩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16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测度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对样本、权重和测算模型的科学选择基础上,对1994年1季度—2005年2季度的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进行了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基于价格因素和国别(地区)因素的结构性解析。第3章介绍了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理论发展和理论模型,构建了中国、美国两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季度数据。遵循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理论分析逻辑,分别检验了人民币真实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国内机制和国际机制。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部门差异(相对变动)能够解释中国内部真实汇率的变动,中国国内版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存在。进一步检验发现,中国、美国相对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相对变动)能够解释中美两国双边真实汇率的变动,国际版本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存在。第4章介绍了均衡汇率理论的发展和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引入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广义货币供应量、净对外资产、开放度等五个经济基本面变量,采用1994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的数据,运用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测算了人民币均衡真实汇率和真实汇率错位程度。研究表明:样本区间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货币供应量、净对外资产、开放度都是人民币均衡真实汇率的重要长期决定因素。第5章介绍了汇率的弹性贸易收支理论发展和理论模型。运用总量弹性分析法研究了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对中国总体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是成立的。运用双边弹性分析法分别对中国:美国,中国:英国,中国:日本,中国:法国,中国:德国,中国:意大利,中国:加拿大七组双边真实汇率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七组双边真实汇率对双边贸易收支的关系中,对应于不同的贸易伙伴,人民币真实汇率弹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既取决于国别间收入弹性的差异,也取决于国别间人民币相对价格的不对称性。第6章从横向国际比较的维度,介绍了日本、德国这二个经济大国在经济崛起时期面临汇率升值压力下货币走强的过程。分析了1994-2005年间人民币/美元双边真实汇率的决定和其间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效果。接着,在现行的2005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的框架下,对人民币真实汇率上升的路径进行了研究。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运用修正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名义汇率升值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