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通过行为调节来适应环境变化,而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往往由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决定。行为生态学家早就发现了行为(或一套特质)中稳定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具有重要的遗传基础。但动物行为受多个基因的多个位点调控,因此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的难点。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和后基因学的飞速发展使得行为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目前人们对麋鹿行为模式、季节性差异及其与人类干扰的关系,圈养行为对麋鹿个体的胁迫作用,以及麋鹿个体适应人工圈养环境的行为对策和内分泌机制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麋鹿行为的生理学基础及其与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尚未开展。为不影响麋鹿日常行为,在无接触的条件下对随机选定的不圈群雄性麋鹿个体的行为模式差异进行研究,检测麋鹿与动物痛觉、神经传递、紧张和对抗行为有关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基因多态性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分析行为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并揭示麋鹿在遗传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行为的适应及进化。针对以上,我们应用非损伤采样方法采集选定麋鹿个体粪便,并对个体行为性状进行观察统计,后根据PAE编码分类系统即以姿势--动作--环境为轴心的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的动物行为分类编码系统对行为进行归纳。通过文献筛选出与动物痛觉、神经传递、紧张和对抗等行为有关基因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我们以脑源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以及5-HT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s,5-HTR)基因为候选基因,以Ensemble数据库中牛HTR5A和BDNF的Refseq数据为参考,通过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和PCR技术及方法研究基因的多态性对不同个体之间行为差异的作用,分析雄性麋鹿行为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并补充麋鹿BDNF和5-HTR基因及蛋白基础信息。主要结果如下:1.非损伤取样提取的粪便DNA样本质量合格,使用降落PCR和套式PCR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扩增目的基因BDNF和5-HTR。2.通过PCR-RFLP方法得到BDNF基因的3种基因型,经序列比对发现8个SNP位点,而5-HTR通过序列比对并没有发现多态性位点。3.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已成功扩增序列拼接,并以牛基因注释作为参考,得到了麋鹿BDNF外显子2和5-HTR5A外显子1的完整拼接序列。通过序列信息预测得到麋鹿BDNF外显子2和5-HTR5A外显子1的氨基酸序列。通过NCBI的Blast工具进行序列比对在NCBI数据库中找到了完全相同BDNF外显子2的蛋白序列,5-HTR蛋白序列与牛(Bos taurus)HTR5A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与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 texanus)HTR5A序列相似度为100%。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预测软件得到了麋鹿HTR5A外显子1的蛋白预测结构。4.分析BDNF外显子2的8个SNP位点,通过卡方检验发现其符合哈德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且8个SNP位点完全连锁不平衡,未发生重组。5.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发现麋鹿个体间行为无显著差异;将BDNF的3个基因型与麋鹿行为性状进行关联,发现行为在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