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金分割起源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真正对黄金分割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证明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这个概念不再局限于数学范围,慢慢的延伸到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心理学中,最先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黄金分割比例的是费希纳。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为验证美学中的黄金分割比例偏好并探索原因,另一类是研究人际判断中的黄金分割假设。由Benjafield和Adams-Webber提出的人际判断中的黄金分割假设:当人们要做一个一分为二的人际判断时,最后正性评价数和总评价数的比例会接近黄金分割比例。他们的研究主要着重在对熟人和社会角色的人际判断,比较年龄、文化、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对人际判断的黄金分割比例偏好的影响。但是所有的研究只是比较使用正性评价比例是否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本研究从被试的角度对人际判断的黄金分割假设进行探讨。根据Shalit的假设将被试分成三类,分别为黄金分割群体、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假设会有一半左右的人是黄金分割群体,即有黄金分割比例偏好。采用Benjafield等人的实验模式,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三类不同的照片样本作为评价对象,让被试用12对形容词对分别进行评价,验证是否有黄金分割比例偏好,并分析材料类型和部分性质的变化对黄金分割比例偏好和三类群体的比例分布的影响,也探索三类群体的大五人格维度是否有不同。得到如下结论:1.被试对社会角色的正性评价比例为0.608,与黄金分割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2.实验材料类型会影响黄金分割比例偏好。对照片和社会角色两类材料的评价,不仅评价均值有显著性差异,三类群体的频数分布也有显著性差异。3.不同照片样本,评价均值和三类群体频数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照片样本吸引力的变化并没有影响被试的正性评价比例,表明改变同类材料的部分性质,并不影响被试对黄金分割比例的偏好。4.被试性别不影响黄金分割比例偏好。但照片性别影响了女性被试的评价比例。5.大五人格维度中只有神经质维度和被试的正性评价比例有显著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