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起,在入世的推动下,中国融资租赁业的监管标准放松。此后,中国融资租赁业展现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具体体现为融资租赁业机构数量的增加、融资租赁交易投放额的扩张以及中国融资租赁业国际地位的提升。2007-2016年间,中国的融资租赁机构数量由109家增长到7136家,融资租赁交易投放额由460亿元增长到17943亿元,融资租赁交易投放额的世界排名从第27位提升至第2位。然而,尽管从交易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中国融资租赁业在过去十年有着“喜人”成绩,但是在高速增长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融资租赁交易都是为承租人提供纯粹的资金融通的售后回租交易,这偏离了融资租赁交易的本质特征。从融资租赁交易的历史起源和欧美等租赁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融资租赁交易的本质特征应当是作为设备使用企业和设备制造厂商之间的金融媒介,即,为承租人引进新设备提供资金支持。对比之下,中国占比相当之高的售后回租交易却与设备制造厂商脱离了关系,不再是设备使用企业和设备制造厂商之间的金融媒介,而是变异为一种和贷款相似的纯粹融资工具。所以,中国融资租赁业在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下存在着脱离本源的现象。这一现象之所以值得关注,不仅是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社会对融资租赁概念认知的准确程度,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作为一种金融工具,融资租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资源配置作用。在中国金融业准入严格、金融资源相对稀缺的环境下,融资租赁业的脱离本源现象会关系到将近两万亿元资金的投向,更关系到这种金融工具的资源配置功能。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的原因和后果,进而对这一现象进行客观评价。不过,在现实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后果非常复杂,可以从很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出于数据可得性和研究可行性两方面的考虑,本文选择从承租人的视角来探究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的原因和后果。从承租人的角度来看,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融资动机给租赁公司开展售后回租交易提供了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的现象。而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也应当是评价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之后果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究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和后果。基于对中国融资租赁业的长期跟踪观察,本文选择“规避去产能政策的融资限制”、“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和“债务治理效应”这三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在研究问题时,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上,本文结合博弈论、投融资期限匹配、债务治理效应等理论框架分析了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之动机和后果的逻辑机制。在实证上,本文利用手动整理的2007-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售后回租交易信息,采用双重差分(DID)等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产能过剩企业是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一类重要承租人,占据承租人总数的大约30%。产能过剩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是规避去产能政策的融资限制,这种融资套利行为的后果是削弱了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另外,去产能政策促使产能过剩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机制是去产能政策限制了银行贷款、发债等主流融资渠道;而加强对融资租赁机构的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产能过剩企业的回租套利行为。第二,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另一个动机是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得到缓解,并且期限错配对业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所降低。另外,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来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动机更加强烈,并且售后回租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起到了更好的缓解作用。第三,从债务治理效应的角度来看,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后果是,售后回租对企业造成了负面的治理效应,并且对国有企业的负面效应更加严重。售后回租对国有企业的负面治理效应与政府干预所导致的“预算软约束”这一体制性问题有关,短期内很难改善。不过,具备法律效力的租赁物登记查询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售后回租对民营企业的治理效应。本文结论从承租人的角度为中国融资租赁业的脱离本源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出于规避去产能政策的融资限制或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需要,中国有大量企业的借款需求没有被银行贷款等主流融资渠道满足,这就给融资租赁机构开展贷款性质的售后回租交易提供了市场空间。而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现象的后果则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售后回租交易对中国的长期融资体系起到了补充和改善的积极作用,缓解了企业因“短贷长投”而引发的投融资期限错配。但另一方面,售后回租没有成为一种有效的债务治理工具,还阻碍了政府部门治理产能过剩的效率。而从中国融资租赁业界的角度来看,脱离本源现象不利于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尽管在短期内,大部分租赁公司依靠贷款性质的售后回租交易迅速扩张了业务规模,但是这类售后回租交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极为有限,难以成为一种有持久竞争力的业务模式。本文结论对融资租赁及售后回租领域的研究起到了丰富作用,尤其是为中国企业的租赁动机提供了新的解释。另外,本文结论对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政府部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也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