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势力无能抵抗,国家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状态之中,人民深受压迫与欺凌,接连的掠夺与割据条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势在必行。学堂乐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学堂乐歌”是指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选曲填词”是学堂乐歌最显著的特征,曲调大多选取国外的旋律,它们常采用的曲式结构有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等。最初,音乐课在学校中只被作为“随意科”对待。作为新生事物的学堂乐歌在资产阶级民主人士的推崇下,以其独特的社会功用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宣扬“启民”思想的最有力工具。而随着时代发展,学堂乐歌也在不断变革之中。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制中将音乐课列为必修课,学堂乐歌从此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宣扬“美育”思想。由于当时的“乐歌课”已改称为“音乐课”,因此“学堂乐歌”的名称也就不再被沿用,而被称为“学校歌曲”。在内容上,学堂乐歌主要表现了救亡与自强的呐喊、启蒙与进步的呼声、宣扬共和与爱国革命的精神,当然,也有一部分乐歌宣扬了忠君的封建思想。沈心工、李叔同是这一时期学堂乐歌最主要的代表者。“五四”运动以后,学校歌曲逐步发展起来,这种新的音乐形式明显不同于以往的以选曲填词为主要创作方式、并与政治紧密相联系的旧时的音乐形态,它受西方音乐文化及专业教育的深厚影响,从创作观念到具体的实践手段都展现出新的表现特征。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学校歌曲,从作品的歌词选用与编创上可以看出,歌曲较之前的以启发民智、宣传救亡思想的学堂乐歌而言,其内容与题材则变得更为广泛,出现了各种富有诗意的题材内容,如注重联系学校实际与学校生活,同时也融入了更多抒情性在其中,表现出对美的进一步追求。从创作形式上看,开始逐渐转向“自主创作”;作品的演唱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即由原先的单一声部齐唱式发展出了多声部合唱式;有的乐谱还附加上了钢琴伴奏;歌词增添了英文版本;内容则较多。纵观中国近代音乐史,学校歌曲与学堂乐歌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它的历史地位与意义,与学堂乐歌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学校歌曲是近代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其历史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学校歌曲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逐步完善;学校歌曲的发展为我国新音乐文化的传播以及新歌曲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歌曲的创作形式本身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革;学校歌曲也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