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现代标准金融理论为金融实践活动提供了逻辑严密的理论指导。但是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金融活动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异常现象,现代金融理论难以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相对而言,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结论更接近于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中国证券市场运行至今不到20年时间,虽然其发展规模令人瞩目,但整体来讲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属于新兴的证券交易市场,如个体投资者比重大、居高的换手率等,市场上充斥着短线投机的观念。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完全性及高度不对称性,相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有限理性的个体投资者一般处于劣势地位。以行为金融理论为框架来系统分析我国个人投资者决策行为的特点,无论是为了提高投资者自身的收益水平还是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2006年至2008年的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剧烈的波动运行过程,正是基于如此动荡的市场背景,本文利用个体投资者样本期间的大量真实交易数据,对投资者在认知与行为偏差方面表现出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予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通过与目前已有成果的比较,得到了若干有特色的结论:
1)中国市场中的个体投资者普遍具有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明显的反处置效应特征与短期行为偏好,过度交易的结果导致投资者收益率的整体偏低。其中男性投资者表现出了更强的过度自信倾向,而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行为稳健性的特征比较明显;基于不同交易工具的投资者之间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使用互联网等便捷性越强的投资者短期行为特征越明显,收益率相对越低,揭示了现代化工具在投资行为方面的双刃剑特性;
2)对投资者买入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体投资者并不具有明显的追涨杀跌行为特征,揭示了投资者的负反馈行为策略,即偏好股价下跌时买入的倾向,而不同市场行情中关注的侧重点则各具特色;
3)关于投资者行为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了印花税政策的短期效果与货币政策的无效性。
通过对中国市场个体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分析,以期对投资者有所启迪,同时为国家相关部门的进一步科学决策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建设性意见。